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交,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A. 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B. 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C. 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D. 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1867年,针对西方在修约过程中的非分要求,李鸿章“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1881年,驻外公使曾纪泽利用西方“可随时修约”的规矩,赴英外交部“谈商改条约之事”。这反映出
A. 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B. 国际环境利于外交斗争
C. 外交平等成为国人共识
D. 对外交往增强主权观念
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 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B. 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C. 动摇社会等级观念
D. 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的部分记载。这反映了宋初
A. 边患问题得以解决
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 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D. 崇文抑武局面形成
秦朝法律为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楚地的刘邦集团入主关中后,采取了承秦制而定汉律的做法,此举得到了秦人的拥护。由此可知
A. 汉承秦制得到天下认同
B. 秦楚文化冲突难以调和
C. 文化传统影响制度选择
D. 民心向背决定政治走向
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这说明分封制
A. 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
B. 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
C. 避免了宗族内部的冲突
D. 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