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科举制度,士人可以“怀牒自进”,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入试的带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以自由报考,这表明科举制
A. 实现了选举对象的自主化
B. 有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C. 有利于改善社会读书风气
D. 加强了对特权阶层的打击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南学简约,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唐初,太宗诏令文士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此举意在
A. 促进南北学术的交流
B. 构建统一的政治文化
C. 确保选官取士的公正
D. 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
贞观十七年,因地方大旱,朝廷派遣十七道巡察使巡查地方。此外,唐前期还设有诸道采访使、观察使、宣慰使、市舶使、海运使、户口使等几十种官职。这种措施的盛行,表明
A. 唐朝地方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B. 唐代统治者分散了地方的权力
C. 唐代重视地方制度的建设
D. 藩镇的存在分化了地方的事权
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利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 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
B. 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
C. 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
D.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通过一系列诏令和措施,革除靠资历出身而取官的陋习,下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举荐贤良方正立言极谏之士”。这样,在人才选拔制度上汉武帝推动了
A. 由高门政治向选贤政治的转变
B. 地方人才选拔荐官体系的构建
C. 系统考核中央官吏标准的制定
D. 对被举荐人考试方法的类别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