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宋代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这说明宋代
A. 主要城市已经不再是政治中心
B. 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C. 城市格局和功能发生重大演变
D. 工商业市镇在沿海沿江地区兴起
(题文)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在招牌商标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据此可知( )
①市坊制度开始瓦解
②商标的命名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③工商业者重视商业信用的宣传
④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据统计,1493-1600年,世界的银产量是23000吨,其中新大陆美洲生产的是17000吨。而从1550年到1645年,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有14000吨,是这一时期中国自产白银的近10倍。材料说明
A. 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C. 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 价格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周安平在《中国古代市肆考略》中指出:北宋以前,“市”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壮大态势。但之后,“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官府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B.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 坊市制度逐渐打破
D.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宋代是一个商业革命的时代。下列能够反映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是
A. “……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D. “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 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C. 政府摒弃了抑商政策
D. 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方式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