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顾炎武认为:“欲使民兴孝兴弟,莫急于生财。以好仁之君,用不聚敛之臣,则财足而化行...

顾炎武认为:“欲使民兴孝兴弟,莫急于生财。以好仁之君,用不聚敛之臣,则财足而化行。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矣。”这说明顾炎武强调

A. 民间教化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B. 对财富的渴望败坏公序良俗

C. 君主要以仁德之心来治理天下

D. 儒家道德标准高于财富积累

 

A 【解析】 根据材料“以好仁之君,用不聚敛之臣,则财足而化行”可知,顾炎武认为民间教化也需要一定的财富积累,故选择A选项;结合材料,顾炎武认为有了物质条件更有利于“天下平矣”,而并不是破坏公序良俗,故排除B选项;材料主旨为财富积累利于民间教化的推行,君主实施仁政并非此材料主旨,故排除C选项;顾炎武认为财富积累是儒家道德标准实施的条件之一,并不是儒家道德标准高于财富积累,故排除D选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代张燮《东西洋考》记载:“隆庆元年,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盖东洋若吕宋、苏禄诸国,西洋若交阯、占城、暹罗诸国,皆我羁縻外臣,无侵叛。而特严禁贩倭奴者,比于通番接济之例。”这说明涂泽民主张

A. 通过贸易替代羁縻政策

B. 有条件地开放海外贸易

C. 政府严格实行海禁政策

D. 严禁接济东西二洋诸国

 

查看答案

书法家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认为要写好某种字体,必须“令字内间架明称,得其字形,再会以法,自然合度……使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下列字体最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宋人向敏中上疏称:“国初惟张昭家有三史。太祖克定四方,太宗崇尚儒学,继以陛下稽古好文,今三史、《三国志》、《晋书》皆镂版,士大夫不劳力而家有旧典,此实千龄至盛也。”这说明

A. 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传播

B. 修史传统得到传承发扬

C. 儒学的地位获得显著提升

D. 藏书成为士大夫的追求

 

查看答案

《太平广记》记载:“汉郭况,光武皇后之弟也。累金数亿,家童四百人。以金为器皿,铸冶之声,彻于都鄙。时人谓郭氏之室,不雨而雷,铸冶之声盛也。”材料反映出

A. 该私人作坊规模宏大

B.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 其手工生产成本高昂

D. 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1953~1957年

1958~1962年

1963~1965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1981~1985年

年均增长率

4.5%

4.3%

11.1%

3.9%

4.0%

5.1%

8.1%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年份

国有及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1997年

26.5%

39.1%

17.9%

18.5%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8~1962年,1966~1970年两次农业总产值下降的共同原因。总结这两个时期经济建设的教训。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列举此时期我国主要经济建设成就。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与1978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97年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4)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历程,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怎样的转型?你认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主要经验值得借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