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昆山
A. 女尊男卑的社会秩序
B. 资本主义的萌芽
C. 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D.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时间 | 人口(人) | 人均土地(亩/人) |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 27355462 | 32.54 |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 102750000 | 6.89 |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 208095796 | 3.56 |
A.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 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 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 郑国渠
B. 漕渠
C. 都江堰
D. 白渠
《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反映了这一时期
A. 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 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 原始农业的出现
D. 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裘廷梁(1857—1943年),江苏无锡人,近代白话文积极创导者之一。早年饱读经史,科场失利后潜心西学,投身维新运动。1898年创办《无锡白话报》,刊登《日本变法记》等文章,倡言变法。同年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文章指出“中国有文字而不为智国,民识字而不为智民,何哉?……此文言之为害矣。”言文分离的文言是千百年来“愚民”的文化根源,言文一致的白话文符合语言文字的自然发生规律,应“崇白话而废文言”,如此方能除娇气、便幼学、开民智、兴实学。五四新文化时期,白话文运动蓬勃发展。白话文的倡行实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摘编自钟维克、黄洁《再论裘廷梁的“崇白话而废文言”说》等
(1)根据材料,概括裘廷梁文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裘廷梁的文体改革思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后,法国在经济、财政上严重依赖美国援助,在对外事务上甚至唯美国马首是瞻。新中国成立后,法国迟迟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8年戴高乐第二次当选为法国总统,确立了维护国家独立、争取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对外政策。戴高乐认为,“忽略一个正在亚洲不断扩大影响的崛起大国的存在是不现实的”,在亚洲、特别是在东南亚,“特别不可能想象有不包括中国在内的战争与和平”。1963年10月戴高乐特使富尔秘密来华,寻求改善两国关系,双方经过3个月的谈判,最终在“承认一个中国”、“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席位”和“断绝同台湾当局关系”问题上达成一致。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正式建交。西方媒体惊呼中法建交为“外交核爆炸”。
——摘编自黄庆华《中法建交述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政府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法建交的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