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俞森的《荒政从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

俞森的《荒政从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中国古代

A. 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 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C. 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 【解析】 据材料提到,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也用于商品交换和缴纳赋税,故B 正确。材料未出现政府行为,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C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D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昆山

A. 女尊男卑的社会秩序

B. 资本主义的萌芽

C. 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D.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查看答案

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A.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 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 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查看答案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 郑国渠

B. 漕渠

C. 都江堰

D. 白渠

 

查看答案

《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反映了这一时期

A. 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 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 原始农业的出现

D. 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裘廷梁(1857—1943年),江苏无锡人,近代白话文积极创导者之一。早年饱读经史,科场失利后潜心西学,投身维新运动。1898年创办《无锡白话报》,刊登《日本变法记》等文章,倡言变法。同年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文章指出“中国有文字而不为智国,民识字而不为智民,何哉?……此文言之为害矣。”言文分离的文言是千百年来“愚民”的文化根源,言文一致的白话文符合语言文字的自然发生规律,应“崇白话而废文言”,如此方能除娇气、便幼学、开民智、兴实学。五四新文化时期,白话文运动蓬勃发展。白话文的倡行实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摘编自钟维克、黄洁《再论裘廷梁的“崇白话而废文言”说》等

(1)根据材料,概括裘廷梁文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裘廷梁的文体改革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