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氏企业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发展,第一次是在1915年的抵制日货运动中,第二次是在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发生之后的1919-1921年,第三次是在经历了1922-1924年的萧条之后,在1925五卅运动的推动下,企业经营再次好转。这反应了
A. 民族主义运动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B. 列强侵略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C.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充满艰辛
D. 民族企业家践行实业救国思想
16—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表
年代 | 中国 | 日本 | 印度 | 英国 | 西班牙 |
1534 | 1:6.363 | — | — | 1:11.50 | 1:12 |
1596 | 1:7.50 | — | — | 1:11.90 | 1:12.12 |
1622 | 1:8.00 | 1:14.00 |
| 1:12.50 | 1:13.13 |
1677 | 1:9.00 | — | 1:14.131 | 1:15.36 |
|
1741—50 | 1:11.77—12.5 | — | — | 1:14.93 |
|
1791—1800 | 1:15.40 | — | — | 1:15.42 |
|
这个图表可以说明的是
A. 明清时期社会“钱贱银贵”
B. 白银流动存在“套利”目的
C. 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逆差”
D. 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
康熙帝在养心殿内悬挂自书的铭言:“天下之治乱休咎,皆系于人主之一身一心。政令之设,……不可用一己偏执之见。采群言以广益,合众志以成城,始为无偏无党之道。”康熙帝此举意在
A. 强调君权至上
B. 谨防决策失误
C. 肯定谏议制度
D. 巩固文官政治
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审时》篇中首次提到农业“三才”。指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该理论
A. 反映了儒家“天人感应”生态观念
B. 适应了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势的需要
C. 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成熟
D. 不利于畜力、自然力、机械力的普及
《后汉书》的仪礼志中记载,冬至日来临之前夜,京城百官都于夜漏未尽五刻时(约等于现在晨六时)穿黑衣服,迎气于“黑郊”行礼毕,改穿红色袍。这反映出
A. 推崇承天理物、天人合一
B. 阴阳五行思想的盛行
C. 先黑后红寓意“以汉代秦”
D. 上层社会贺冬成风俗
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年份 | 钢(万吨) | 煤炭(万吨) | 棉织物(亿平方米) | 谷物(万吨) |
1928年 | 425.1 | 3551 | 18.21 | 7330 |
1940年 | 1831.7 | 16592.3 | 27.15 | 9564 |
增幅(%) | 330.08 | 367.25 | 49.09 | 30.48 |
——据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材料四 (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四,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说说你对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