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1895年后,私人民族企业设厂数量猛增,截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1895年后,私人民族企业设厂数量猛增,截止到1913年,新创办的资本在万元以上的私人民族企业是官办企业的5.5倍,总投资额也远远超过了官办企业。在1895—1913年这一阶段,随着外国在华投资的大幅增加,民族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1914年以后,受一战影响,部分外资撤出中国市场,为民族工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进入20世纪以后……继而在清末民初之际形成了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如荣氏集团、大生集团等。

——据于素云、张俊华《中国近代经济史》等整理

材料二  从1922年开始,上海棉纺织企业率先进行技术改新和管理改革。1922年,南洋华侨郭氏兄弟新建立的永安纱厂,凭借技术优势和经营管理,得以兼并发展。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民营企业开始出现产业集团化。孙氏面粉集团、郭氏永安集团都在这个时期形成规模。……有些企业实现兼并和联营,如火柴制造业,开始是4厂合并,后来组织联营,打败了瑞典、日本的火柴厂。后起的化学工业最引人注目的是范旭东的永利公司,天津制碱厂成功后,永利又办制氮厂,陆续又增建了5个新厂。到1936年,中国工业产品中,纺织、面粉、火柴、橡胶、水泥、酸碱燃料等化工产品,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摘编自任世江著《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三  为使战时后方工业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国民政府对民营工矿业采取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先后颁布了《非常时期工业奖助暂行条例》《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等。为保护厂矿设备免遭日机轰炸,工矿调整处采取疏建办法,规定凡制造工作能分开者另设分厂,设备能在洞中使用者,可开凿山洞,移内工作。并设立疏建贷款,在疏建技术上给以指导。为帮助内迁厂矿复工或新建厂矿尽快开工,政府对其货款总计达2003万元,从民国二十八年到三十三年,经济部工矿调整处供应给民营企业的五金、化工、电气等器材、原料总值约563亿元。还制定“技工招募法”,至民国二十九年,已招募技术员工达12164人。此外,还开设了各种训练班,训练新技工。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析清末民初之际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营企业发展状况。

(3)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1)特点:私人民族工业规模超过官营工业;民族工业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动向紧密联系;出现了一批企业集团。 (2)原有的轻工业继续发展;企业转型升级,实行技术改新和管理改革,产业集团化或兼并联营,实力增强;与外商企业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新兴的化学工业发展迅速;都基本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3)措施:对民营工矿业采取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工矿调整处采取疏建办法;设立疏建贷款,在疏建技术上给以指导;制定“技工招募法”,到各地招募技术员工;开设了各种训练班,训练新技工。 积极影响:这些措施为打败日本侵略者提供了经济上保证,又推动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解析】 (1)特点:依据材料一“私人民族企业设厂数量猛增,新创办的资本在万元以上的私人民族企业是官办企业的5.5倍,总投资额也远远超过了官办企业”的信息可知私人民族工业规模超过官营工业;依据材料一“随着外国在华投资的大幅增加,民族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1914年以后,受一战影响,部分外资撤出中国市场,为民族工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的信息可以归纳出民族工业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动向紧密联系;依据材料一“继而在清末民初之际形成了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如荣氏集团、大生集团等”的信息可知出现了一批企业集团。 (2)依据材料二“1922年,南洋华侨郭氏兄弟新建立的永安纱厂,凭借技术优势和经营管理,得以兼并发展”的信息可知原有的轻工业继续发展;依据材料二“凭借技术优势和经营管理,得以兼并发展。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民营企业开始出现产业集团化”的信息可知企业转型升级,实行技术改新和管理改革,产业集团化或兼并联营,实力增强;依据材料二“如火柴制造业,开始是4厂合并,后来组织联营,打败了瑞典、日本的火柴厂”的信息可知与外商企业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依据材料二“后起的化学工业最引人注目的是范旭东的永利公司”的信息可知是新兴的化学工业发展迅速;依据材料二“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信息可知都基本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3)措施:依据材料三“国民政府对民营工矿业采取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的信息可知对民营工矿业采取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依据材料三“工矿调整处采取疏建办法”可以归纳出工矿调整处采取疏建办法;依据材料三“并设立疏建贷款,在疏建技术上给以指导”的信息可知设立疏建贷款,在疏建技术上给以指导;依据材料三“还制定“技工招募法”,已招募技术员工达12164人”的信息可知制定“技工招募法”,到各地招募技术员工;依据材料三“还开设了各种训练班,训练新技工”的信息可知开设了各种训练班,训练新技工。积极影响:依据材料三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为打败日本侵略者提供了经济上保证以及推动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男”的写法)

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

——东汉《说文解字》

材料二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三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与之相对应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下表反映了1978~198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造成表中我国所有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经济成分

1978年

1987年

全民所有制企业

77.6%

59.7%

集体经济

22.4%

34.6%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

几乎为0

5.6%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

②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外资企业落户中国

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 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 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 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查看答案

1978~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1992年

比1978年增长

比1949年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

24000亿元

7.18倍

 

国民收入

17400亿元

5.78倍

48.5倍

 

 

以上数据变化最能说明我国

A. 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B. 国民经济高度繁荣

C. 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查看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承包责任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前两次调整把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

B. 前两次调整把分散经营变为合作经营

C. 后两次调整土地所有制未发生改变

D. 四次调整都不同程度地解放了生产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