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对全英织袜工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54户织袜工中,平均每台织机每周收入10先令,扣除租机费后每户只有6先令,平均每人每周生活费1先令,而且衣食住行统统包括在内。该项调查结果表明
A. 工业革命并未真正提高社会生产力
B. 英国机器化生产尚未得到普遍推广
C. 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已经成熟
D. 经济发展并未使社会贫困得到减缓
“它在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精神,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材料中的“它”
A. 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B. 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C. 摧毁了罗马教会神权统治
D. 设计出资本主义社会蓝图
有学者认为,在古希腊大部分诉讼案件中“诉讼的胜负主要不是取决于案件的是非曲直,而是取决于诉讼双方及其证人,以及那些在法庭上替他们讲话的朋友的态度,看他们像不像清白无罪,看他们是否说实话,看他们的发言技巧,看他们的品行是否端正。”由此可见古希腊
A. 公民不再是雅典城邦的主体
B. 陪审法庭可随意解释法律
C. 案件审判有缺乏公正的一面
D. 保留了原始落后的习惯法
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分配。”该决定
A. 成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根本指针
B. 调整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C. 全面落实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 有利于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美国国务院研究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以防止中国被苏联推毁,致苏联坐大,从而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这表明当时
A. 中美关系改善迎来有利时机
B. 中美两国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C. 美国改变对华“孤立”政策
D. 在美苏对抗中美国处于劣势
1956年9月20日,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表明当时中国
A. 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
B. 开始纠正党内左倾错误
C. 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D. 注重探索经济建设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