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打破束缚,更新观念》的文章认为:“西方的大炮是一身兼二任,它一方面是在野蛮地侵略中国,另一方面又强迫中国这个老大帝国走出封闭,走出中世纪,走向近代化。”
——《学术研究》1994年第4期
提取材料中的某一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对此观点进行论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中国共产党在近代革命中,不断走向成熟,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和领导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材料二 1927年7月,随着国共合作的完全破裂,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已经进入土地革命时期。”之后,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政策上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剥削,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但到了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保证“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减租减息之后又实行交租交息,借以联合地主一致抗日”,并进一步提出了“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相反的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这样一条道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与土地革命时期相比有何变化,并分析中共此次土地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 国干涉还辽后,日俄矛盾激化。《辛丑条约》签订后,俄国企图永远霸占中国东北,拒不撤兵。俄国这种独占中国东北的行动引起帝国主义各国,尤其是日本的强烈不满。1904年至1905年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土地上进行了一场战争,史称日俄战争。在战争中,日本所耗战费达15亿日元,动用兵力近110万人。俄国所耗人力、物力均不在日本之下。这场战争虽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是两国均已精疲力竭,无力再战。双方最终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结束了这场战争。俄国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将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并把旅大地区和中东铁路南支线的租借权转让日本,俄国退守中国东北北部。
——摘编自马骏《日俄战争史》
(1)根据材料概括日俄战争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俄战争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俄战争对东亚局势产生的影响。
刘伯承曾说:“我军深入到敌人(国民党)的战略纵深地带,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壮举。”此次“壮举”
A. 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 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主力
D. 完成了收复失地的任务
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某校学生进行抗日战争期间有关日军暴行的研究性学习,在众多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 战争亲历者的控诉材料
B. 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 侵华日军撰写的回忆录
D. 屠杀现场遗迹和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1935年9月,中共开始对地方实力派的争取工作。到1936年12月以前,中共与晋、绥、冀、滇、桂、新、甘等省的地方实力派之间已初步建立了联系。中共争取地方实力派的主要目的是
A.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B. 开辟敌后抗日战场
C. 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D. 为团结抗战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