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面抗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积极寻求苏、美、英等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首先争取到的是苏联的援助。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国民政府争取到美国允诺“租借法”运用于中国。这体现了国民政府
A. 努力抗战的基本态度
B. 依赖欧美列强的抗战路线
C. 得到了国际大国的持续援助
D. 借助抗日战争改善自身国际形象
下图为1907年《时事画报》上刊载的一幅有关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漫画《舆论》。画中左上角的葫芦里分别装的是“专制”、“立宪”,落款为“依样”。画中老人口呼“立宪”,胸藏“专制”,该漫画意在说明
A. 清政府无视群众建立民主政治的心愿
B. 内忧外患迫使清政府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 清政府已经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D. 通过预备立宪欺骗国人已不言而明
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
A. 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
B.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 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
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业是竹木茶纸产区。明清江南经济格局形成主要是由于
A.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影响
B. 农业商品化趋势逐渐加强
C. 商品流通格局的重大变化
D. 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
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
A. 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
B. 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
C. 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
D. 削弱了“五经”在科考中的地位
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示。这从本质上说明
A. 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
B. 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
C. 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
D. 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