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宗法制

②西周的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③‘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从材料关键词“‘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分封制宗法制,故①项正确,从材料关键词“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按照宗法制的原则维系着,故②项正确;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从秦朝推行郡县制开始的,故③项错误;从“‘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最高统治者“共主”周王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④项正确;所以符合题意的①②④,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世贞,明朝一代名臣。他少年有才名,史籍称“生有异禀,书过耳,终身不忘”,“年十五,咏宝刀诗,师为之避席”。……隆庆元年(1567年),王世贞被起用为大名副使。大名风俗,逢婚丧之事,姻族相聚吃喝,“多者匝月不止”。置办一次,“而中人之亏去半矣”。王世贞到任,定婚丧礼,力求简约,“其俗至今守之”。大名府下属州、县十一个,真定府三十多个,但“以军兴论供输,则大名与真定等”,极不平等。经过王世贞力争,“乃不果增”。……万历二年(1574年)九月,王世贞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在任期间,他“为纠劾贪纵,咨访将才,刷军政,清屯田,郧遂隐然为重镇”。此时张居正当国,王世贞对张居正改革是支持的,“江陵相业,吾始终不谓其非”。但张居正的骄横跋扈,他又极为反感,“臣道太盛,坤维不宁”。张居正的妻弟辱江陵令,王世贞“论奏不少货”……万历十八年(1590年),王世贞辞官回乡。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世贞的主要政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世贞的为官品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相在欧洲部署中程导弹,导致中导问题出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出于推动新思维改革、改善对美关系的政治考虑以及推动核裁军谈判、减轻国家经济负担的经济考虑,对美国作出重大让步。双方于1987年12月签署了《美苏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在导弹条约》(以下简称《中导条约》)。条约规定将要销毁的中程导弹数量,苏联比美国高出一倍,冷战结来后,俄罗斯积极推动《中导条约》全球化。……伴随着全球范围内各国陆基中程导弹力量的持续提升,美国对俄罗斯推动该条约全球化的提案表示支持。……俄美推动《中导条约》全球化,主要目标在于限制第三国拥有的陆基中程导弹。但是,美俄推动《中导条约》全球化将遭遇一系列阻碍,其前景将十分渺茫。

——据蒋翎民《中导条、全球化:动因、路径与前景》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中导条约》签署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导条约》全球化前景渺茫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I: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85年5月15日——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教育体制的改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于1985年S月27日正式硕布。《决定》的主要内容是:其一,明确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其二,确立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三大任务。一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二是调整中等教育结梅,大力发展职亚.技术教育;三是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其三,提出了保证教育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大措施。……《决定》的硕布使得我国教育改革有了新的明确的坐标与方向。

——摘编自张乐天《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指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5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5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为近代国家观念在中国酝酿产生与转型的时期。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宗法专制社会中,传统的国家观念根深蒂固地支配着朝野,深植于民心的是“朕即国家”“用夏变夷”“民为邦本”的“华夏中心论”和“君权神授论”。鸦片战争的爆发动摇了这一传统国家观的至尊地位,近代的先觉士大夫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仁人志士开始将目光转向世界,把中国的概念由“天下”回归为“国家”。在他们编撰的世界历史地理书籍中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概况,对“天下”作出了新的解释,将“皇朝”展拓至“海国”的范围。19世纪70年代,西方的近代国家观念开始在外国传教士、出国开明使臣和早期维新人士的宣传中逐渐输入到中国。而甲午战争的丧权辱国,亡国灭种的切肤之痛则成为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催化剂。从维新领袖康有为、梁启超到激进青年陈独秀纷纷都聚焦于国家问题,不约而同地解析阐述国家要素理论…从而初步实现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

——摘编自尚红娟《论近代中国国家主权的缺失》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近代国家观念”的角度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城市风气的转变,即由淳朴转为奢靡……“象(像)这种社会风气从俭而奢的记载,封建上下秩序的颠倒,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十五、六世纪以后南北各地所普遍存在的”。既承认这一“社会风气的变化,出现一股活泼、开朗、新鲜的时代气息”,又指出“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对扩大再生产的负面影响。……商贾地主奢侈腐化、经济发达的地区尤为突出。……明清江南城市的高消费以奢侈品消费为大宗,与乡村的低消费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正是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反映到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其中明代人陆楫的“崇奢黜俭”主张,就是其典型的代表……陆氏关于奢侈不足以贫天下,而“其地俭,反不易为生”的主张

——摘编自钞晓鸿《明代社会风习研究的开拓者傅衣凌先生--再论近二十年来关于明清“奢靡”风习的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以降,英国社会各阶层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与对各类奢侈品的狂热消费,突破了等级与阶层分野,奢侈消费经济兴起。……旅居英国的荷兰医生伯纳德・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中提出了“私人恶德即为公众利益”的惊人论断,认为奢侈消费刺激贸易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公开为奢侈传统进行辩解。英国思想界甚至掀起了“奢侈大讨论”,预示着奢侈消费正在经历“去道德化”趋势。亚当·斯密也站在政治经济学立场为奢侈消费和商业辩护…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商业计划》中这样描写英国社会:“人口众多,国家富裕,物质产品丰富多样,人们的生活更加奢侈、爱慕虚荣,每个人都出手阔气。”

——摘编自曹瑞臣《18世纪英国消费社会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人陆楫的奢侈消费观点,说明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经济兴起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明朝中后期和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风尚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差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