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1)参照西方法律编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2)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解析】 (1)特点:从材料中“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可以看出《大清民律草案》编纂时参考了西方法律。国内背景:结合所学,“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主要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和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等方面进行思考。直接原因:结合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910年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统治,自然使得其法典不能施行。 (2)原因:结合材料“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知原因主要是“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条件:根据所学可知,在新中国初期,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基本历程:结合材料,在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时,我国开始第三次起草民法典;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加快起草民法典,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特点:结合所学,中国民法典发展的特点是民法典的完善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有利因素:结合所学,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主要在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方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他们)想纯粹依照视觉描写物体。例如画苹果不为是它是圆的、呈红色等概念性的知识所囿限,而只是按照眼睛所看到的情景来描写。因而所描写的大自然,任何时候全是属于画家本人所感觉的。”材料中的画家们属于

A. 浪漫主义流派

B. 现实主义流派

C. 印象主义流派

D. 现代主义流派

 

查看答案

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法、德、日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一体化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以上材料说明

A. 外交关系拆除各种围墙藩篱

B. 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大国关系

C. 国际格局不断发生变化

D. 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

 

查看答案

伏尔泰是最重视中国儒学文化价值的启蒙思想之一,他在撰写第一部人类文明史《论风俗》时,有意把中国古代史安排在第一章第二章的重要位置,以此来反驳《圣经》历史是人类唯一历史的谬论,伏尔泰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法国

A. 人文主义思想被普遍接受

B. 出现了严重的宗教和社会危机

C. 民主政治制度已经确立

D. 自然科学发展迅速

 

查看答案

阿里斯提德是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政治家、军事家,绰号“正义的”。前483至482年间他被雅典人以陶片放逐。残留的陶片上,人们指控他“通波斯”及粗暴对待恳求他的人。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在投票的当天,有一个不识字的市民走到他面前,要求他在陶片上写下“阿里斯提德”的名字。他照办了,然后问那个市民为什么要放逐这个人,他有什么做错的地方。那个市民回答:“他没有做错什么,我甚至不认识他。不过我讨厌到处听到人们称赞他‘正义’”。此材料意在说明在雅典

A. 每个公民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和愿望

B. 民主政治的广泛性和客观性

C. 民主决定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情绪

D. 民主政治约束了官员的不良行为

 

查看答案

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根据安排,在国家整个基本建设850亿元的投资中,重工业、国防工业、交通运输共628亿元,占74%;农业120亿元,只占14%;轻工业37.5亿元,仅占4.4%。“三五”计划期间,三线地区的国防工业、原材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和铁路运输的投资,占该地区总投资的72%。这说明国家三线建设

A. 受政治运动影响很大

B. 积累率过高,投资结构不合理

C. 发展封闭的内向型经济

D. 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