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教...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清末各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各种教科书务必合于共和国宗旨,禁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民间流行的教科书凡内容与形式具有封建性而不符合共和国宗旨者,即予改正;废止小学读经;注重小学手工科……”随后,教育部又颁布文件明确规定了小学校所需要学习的课程以及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如“第一条:小学校应该遵小学校令第一条之宗旨教育儿童,凡与国民道德相关事项无论何种科目均应注重指示,知识技能宜择生活上所必需者教授之,务令反复熟习应用自如,儿童身体宜期其发达健全,凡所教授必适合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度,对于男女诸生应注意其特性及将来生活施以适当之教育……”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小学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小学教育改革的意义。

 

 

(1)近代化目标明确;清除封建性,渗透共和国宗旨;体现男女平等;注重实用技能;强调道德教育。(每点,等出其中任意4点 (2)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有利于培养实用人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使小学教育的正常教学有了一个统一的课程标准,为民国今后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 (1)根据材料“清末各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各种教科书务必合于共和国宗旨”“民间流行的教科书凡内容与形式具有封建性而不符合共和国宗旨者,即予改正;废止小学读经;注重小学手工科”“凡与国民道德相关事项无论何种科目均应注重指示,知识技能宜择生活上所必需者教授之,务令反复熟习应用自如”等信息,围绕教育内容可从目标、性质、侧重点等角度概括民国初期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 (2)关于民国时期小学教育改革的意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对思想解放、人才培养、国民素质、文化、教育等方面思考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清末‘新政’的)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他还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这种过渡阶段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代之以毫无章法可循的局面。

——摘编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观点。(要求:可对观点进行评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查看答案

“(他们)想纯粹依照视觉描写物体。例如画苹果不为是它是圆的、呈红色等概念性的知识所囿限,而只是按照眼睛所看到的情景来描写。因而所描写的大自然,任何时候全是属于画家本人所感觉的。”材料中的画家们属于

A. 浪漫主义流派

B. 现实主义流派

C. 印象主义流派

D. 现代主义流派

 

查看答案

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法、德、日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一体化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以上材料说明

A. 外交关系拆除各种围墙藩篱

B. 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大国关系

C. 国际格局不断发生变化

D. 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

 

查看答案

伏尔泰是最重视中国儒学文化价值的启蒙思想之一,他在撰写第一部人类文明史《论风俗》时,有意把中国古代史安排在第一章第二章的重要位置,以此来反驳《圣经》历史是人类唯一历史的谬论,伏尔泰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法国

A. 人文主义思想被普遍接受

B. 出现了严重的宗教和社会危机

C. 民主政治制度已经确立

D. 自然科学发展迅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