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反战运动蓬勃兴起。在反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反战运动蓬勃兴起。在反战运动的最初阶段,学生的态度和手段还是比较温和的。1966年,约翰逊政府下令征召青年学生入伍参战,反征兵运动成为了校园斗争的主题,由于学生自身的利益受到威胁,反战运动具有了实质性的内容。许多大学成立了反征兵组织,公开抵制政府的征兵政策。1968年,学生反战运动达到全盛期,美国青年学生在运动中由激进的抗议走向激烈的反抗,多所大学校园内发生丁爆炸和纵火事件。

与此同时,在反战运动中常常伴随着其它运动形式和目标:学生反战组织一度与争取实现黑人权利的激进的“黑豹党”组织合作;在反战运动中,妇女解放运动也得到发展,女学生在反战示威中逐渐认识到争取自身权利的重要性;反战运动也被涂上了反主流文化的色彩,“黑色幽默”代表人物约瑟夫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以嬉笑怒骂的语言,说出了深刻的反战道理,在反战青年中广为流传。

——摘编自朱光兆、张素青《试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反战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青年学生反战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青年学生反战运动的影响。

 

(1)特点:从温和到激进逐渐发展;范围广泛;与其他社会运动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反 主流文化色彩。 (2)影响:传播了抵制战争、追求和平的理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越战政策;推动了妇女解放等社会运动;对美国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在反战运动的最初阶段,学生的态度和手段还是比较温和的”、“美国青年学生在运动中由激进的抗议走向激烈的反抗”可见美国青年反战从温和到激进逐渐发展,而且范围在不断扩大;反战运动和争取黑人权力、妇女解放等社会组织结合;在反战运动中黑色幽默诞生,因此反战运动被涂上了反主流文化色彩。 (2)反战运动起因在于抵制政府战争、追求和平的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战运动推动美国政府退出越南战争;反战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相结合,而且在运动过程中女学生逐渐认识到争取自身权利的重要性,因此反战运动推动了妇女解放等社会运动;反战运动带有非主流文化色彩,黑色幽默在反战运动中产生,丰富了美国文化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13年底张謇出任农商总长,立即着手经济法制建设。他深知,想要快速顺利有效地进行经济法制建设,仅靠自己和农商部的主观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上获得时任大总统袁世凯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下取得广大工商界的参与和拥护。对于国务院,张謇尽量利用机会宣示和解释自己制定经济法规的设想和方案,以争取获得支持和同情。对于作为法律审核机构的参议院、众议院和法制局,张謇设法沟通,除了在实业政见宣言书中已表示希望两院给予支持外,还在某些重要法规交付审议时,希望参政院和法制局视情况而简化审核程序,尽速审议通过。对于工商界,张謇尽量兼顾工商业习惯,吸收他们所提出的合理意见,如不能吸收则给予解释说服。张謇在制定经济法规时较多地注意到了本国的经济状况,如《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就是根据清末资政院在全国各商会讨论和广泛的调查基础上拟订的。

《商律总则》和《公司律》草案,经农商部邀请起草员来京,复加审视,修正十余条后而制定。其他经济法规的制定,也比较广泛地征求了工商界的意见。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进行经济法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经挤法制改革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下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部分关键词:

真理标准、小岗村、中美建交、伤痕文学、一国两制、三转一响、喇叭裤、第一生产力、经济特区、计划生育、万元户、义务教育、希望工程、农民工、手机、市场经济、呼啦圈、南方谈话、股市、依法治国、互联网、入世、神舟号、莫言、高铁、中国梦、一带一路、共享经济

——据长街《从“关键词”看改革开放40年》等整理

从材料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关键词,确定一个主题,并就该主题展开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关键词和主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基层社会在秦汉时期已形成“官、绅、民”三种力量格局。传统中国社会的乡绅是国家权力体系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是乡村社会的建设者,自觉塑造乡村风俗和承担维持社会治安的责任。

一方面,“家国同构”式的、“国家渗透社会”的古代社会形态形成了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两种力量,即官僚制与乡土秩序。乡绅之治是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延伸,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通过察举、科举等方式将文化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力。乡绅之治所代表的国家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文化权力政治化的结果,是附属于专制王权阶层的。另一方面,乡绅之治也是乡村平衡国家权力无限渗透的天然屏障。社会中如果没有同国家权力抗衡的自治组织或团体,国家就会通过层层官僚机构将偏离于公共利益的强权意愿直接贯穿到社会底层。中国古代乡绅,尤其是本籍乡绅,相近的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使其带有强烈的情感和身份认同,成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公共权力的主导者。

——摘编自秦德君、毛光霞《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

材料二  英国乡绅的产生得益于为加强王权、巩固中央集权进行的封建制改革。国王启用乡绅治理地方的目的是强化王权,乡绅与国王、大贵族之间均存在依附关系,但在执行王室政策、法令的同时,自身利益与地方利益使得乡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形成“乡绅自治”。这是英国传统地方自治的体现,也是近现代英国地方自治的基础。乡绅对地方治理的影响主要通过担任治安法官来实现,治安、刑事司法、税收等体制都因治安法官权力的逐渐增大而被纳入其中。由于乡绅是治安法官的主体,担任治安法官成为乡绅发挥地方影响最佳途径,而治安委员会更是乡绅群体议事、处理地方事务的自治机构。长期以来,乡绅占据议会下院的主体,下院是乡绅获得国家政治话语权、维护自身与地方利益的主要阵地。经过英国19世纪的宪政改革,乡绅在政治上的影响逐渐衰落,但并非被彻底“消灭”,更多的乡绅在英国工商业资本主义发展中转变身份。

——摘编自顾荣新《英国乡绅与英国宪政关系简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乡绅之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乡绅政治的演变趋势。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英两国乡绅之治的共同作用。

 

 

查看答案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拉美地区的国有化运动还只限于少数几个国家;到六、七十年代,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加入到国有化运动的行列中来。据统计,1960—1976年,拉美国家将200多家外国企业收归国有,掀起了国有化浪潮。这一运动在当时

A. 推动了拉美国家的迅速现代化

B. 减少了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附性

C. 迥异于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 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查看答案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际交往中国家主权的唯一体现者,但各联邦成员仍保留了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帝国军队也是由各邦分担的份额军队组成,巴伐利亚和符滕堡有自己的陆军部和邮政管理机构。此外,各邦还保留有教育、宗教、部分司法、征收直接税等权利。这一现象

A. 推动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B. 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C. 植根于长期分裂的历史

D. 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