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7年4月,田中义一出任日本首相后,提出《对华政策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7年4月,田中义一出任日本首相后,提出《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满蒙地区,特别是东北三省,与日本“有重大的利害关系”,纲领还表示,日本将采取包括武力在内的一切手段,来维护并进一步扩张其在满蒙、特别是东三省的权益。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加紧实施武装占领中国东北的计划。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莫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桧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材料三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

大事

1938年

45个华侨团体聚会新加坡,宣告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

1939年

《黄河大合唱》首演于延安立即引起巨大反响,随即很快唱响全国。

1943年

美,中,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战后处置日本问题。

1945年

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已发展到九十一万人,民兵发展到二百二十万人以上,建立了十九个大的解放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在30年代加紧侵华的原因。国内史学界关于抗战的时间问题有“十四年说”和“八年说”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别指出两种观点的历史依据。

(2)据材料二,归纳抗战奠定了民族复兴基础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军民“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的重大成果。

(3)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因素有哪些?

 

 

(1)原因:日本侵华政策蓄谋已久;日本为转嫁世界经济危机。 依据:十四年说: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八年说:从1937年的“七七事变”,中国开始全面抗战。 (2)表现: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怕牺牲和困难;中国军民为抵御日寇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 成果: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取得大捷。 (3)说明:民族凝聚力增强;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弘扬传播;国际地位提高;壮大了人民民主的力量(中共正确领导下,人民力量增强)。 因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 【解析】 (1)原因:根据“1927年4月,田中义一出任日本首相后,提出《对华政策纲领》”得出日本侵华政策蓄谋已久;根据“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加紧实施武装占领中国东北的计划”得出日本为转嫁世界经济危机。 依据:十四年说:结合所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到1945年抗战结束整整十四年。 八年说:结合所学,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开始全面抗战,到1945年抗战结束共八年抗战。 (2)表现:根据“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概括得出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怕牺牲和困难;中国军民为抵御日寇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 成果:结合所学,可回答抗战相持阶段的重大胜利成果,如百团大战、缅甸取得大捷等。 (3)说明:根据“华侨团体聚会新加坡,宣告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得出民族凝聚力增强;根据“《黄河大合唱》……随即很快唱响全国”得出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弘扬传播;根据“美,中,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战后处置日本问题”得出国际地位提高;根据“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已发展到九十一万人……建立了十九个大的解放区”得出壮大了人民民主的力量。 因素:结合所学,可从民族危机加深、革命政党的领导等方面分析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明代内阁无属官。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作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

材料二  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参与国政。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明清两代的制度比较》

请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要求:

(1)完善上述材料出处中“”,并据材料简要概括这一制度从明到清的发展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导致这一制度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这一制度发展变化的影响。

 

 

查看答案

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 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 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C. 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D. 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查看答案

台儿庄战役前,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曾请周恩来、叶剑英商谈作战方针。战役爆发后,李宗仁采取“固守据点,各个击破,要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把敌人歼灭在台儿庄”的作战方针。张云逸所率新四军一部积极配合淮河沿岸的国军部队,阻击日军北犯。这表明当时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 揭开国共军队协同抗战的序幕

C. 正面战场战略战术运用灵活

D. 抗日战争由此进入了相持阶段

 

查看答案

原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

A. 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B. 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 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D. 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查看答案

1937年12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的报道中写道:“大规模的抢劫,对妇女施暴,杀戮平民,把中国老百姓从家里赶出来,大批处死战俘与强迫征集壮丁,把南京变成了恐怖城市。”与此报道相关的是

A. 淞沪会战

B. 南京大屠杀

C. 血战台儿庄

D. 旅顺大屠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