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预言,二十一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这说明
A. 两极格局已经解体
B. 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
C. 世界政治新秩序已建立
D. 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
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其反映了
时期 | 关系 |
50-60年代 | 中苏同盟对抗美日同盟 |
60~70年代 | 中苏分裂并继续与美日抗衡 |
70~80年代 | 中美日关系改善,同时抗苏 |
80-90年代 | 中美日保持相对友好,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 |
A. 中美苏日四国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
B. 意识形态的分歧主导了亚太地区的局势
C. 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
D. 远东太平洋地区经济区域化向纵深发展
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出现了70多家边界线电影院,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 银幕上美苏的文化交流
B. 东西柏林间的文化共建
C. 冷战下特殊的文化战争
D. 传媒领域中的文化认同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
A. 推动亚非国家确立民主政治
B. 使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革
C. 迫使美苏关系不断走向缓和
D. 促使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
1952年,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指出,“俄文,它是列宁、斯大林的语言,它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把钥匙”;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现代中国两个不同阶段“外语热”的变化从根本上取决于
A.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B. 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C. 社会文化心理的需求
D. 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了中国
A. 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 B. 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C. 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 D. 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