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1945年抗战期间中国部分省份征发壮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1945年抗战期间中国部分省份征发壮丁人数统计表(单位:万人)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总计

全国共计

92.8

164.9

197.6

190.1

166.8

171.1

166.7

161.1

93.9

1405

四川

10.3

17.1

29.6

26.6

34.5

36.7

35.2

39.1

28.3

257.4

河南

12.7

32.4

26.4

38.4

24.3

21.4

20.6

11

2.5

189.7

江苏

1.8

2

 

 

 

0.1

 

 

 

3.8

广东

3.5

8

13.2

12.6

10

12.2

10.4

18.9

3.6

92.4

陕西

3.7

6.9

12.6

12.7

8

9.9

11.8

14.5

8.6

88.7

黑龙江

 

 

 

 

 

 

 

 

 

 

山东

1.3

16.2

 

 

 

0.1

 

 

 

17.6

湖南

19.1

22.1

22.3

21.6

16.9

20.8

18.4

10.1

5.4

156.7

 

 

(注:此表中的壮丁包括女兵与民夫)

——摘编自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则抗战期间各省份贡献壮丁的信息,并运用史实加以解释说明。(要求:信息清晰、合理、史实准确)。

 

 

示例一 信息一:四川在抗战中贡献壮丁人数最多。说明:首先,因为四川人口基数大,因此更容易比其他省份贡献更多的壮丁;其次,四川处于西南内陆,在抗战期间,受战争影响相对较少,环境相对安定,国民政府可以在四川征发到更多壮丁。 信息二:黑龙江贡献壮丁人数没有统计。说明:因为东北三省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沦陷,其后东三省又建立了伪满洲国,长期处于日军的控制之下,因此除了以参加抗联和东北军等方式坚持进行抗战的东北同胞外,国民政府在东北三省征发壮丁的可能性很小。 综上所述,各省贡献的壮丁人数取决于该省人口总数、抗战环境等多重因素,但无论贡献人数多少,中华民族的各省同胞都以自己的方式对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 示例二 信息一:河南在抗战中征发的壮丁人数呈递减趋势。说明:首先,随着抗日战争的进行,河南逐渐成为抗战的最前线和重灾区,尤其是1944年豫湘桂会战后,河南全省基本沦陷,人口损失很大;其次,河南在1941年至1942年,遭遇了严重的水旱蝗灾,发生大饥荒,这也是河南壮丁人数大减的重要原因。 信息二:江苏抗战壮丁征发集中在全面抗战爆发头两年,而1939年后基本没有。说明:抗战爆发初期,在江苏境内国民党组织进行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因此江苏省有壮丁贡献,但1938年之后,江苏全省基本沦陷,因此没有壮丁贡献。 综上所述,各省贡献的壮丁人数取决于该省人口总数、抗战环境等重要因素,但无论贡献人数多少,中华民族的各省同胞都以自己的方式对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两则抗战期间各省份贡献壮丁的信息,并运用史实加以解释。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四川在抗战中贡献壮丁人数最多。结合所学从四川人口基数较大及受到战争影响较小较为安定等角度进行说明。还可得出黑龙江贡献壮丁人数没有统计的信息。结合所学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处在日本的控制下等角度进行说明。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河南在抗战中征发的壮丁人数呈递减趋势。结合日本对河南侵略的逐渐深入、水旱蝗灾的影响等角度说明河南壮丁人数大减的重要原因。还可得出江苏抗战壮丁征发集中在全面抗战爆发头两年,而1939年后基本没有的信息。结合所学从抗战前期国民党组织的大型会战的开展、1938年江苏的沦陷等角度进行说明。依据上述分析可知,各省贡献的壮丁人数取决于该省人口总数、抗战环境等重要因素,但无论贡献人数多少,中华民族的各省同胞都以自己的方式对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要求信息清晰、合理、史实准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周之同盟(会盟),异姓为后”,……然先同姓,次外戚,次功臣、故旧,星罗棋布,用作藩屏。而一族之势力,由此遍布衰区。一族之文化,由此广推于各地矣。……谓汉族统一中国,封建之制,实有功焉。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        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三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四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什么制度?该制度产生了怎样影响?

(2)据材料二中横线应填入什么制度?该行政区划为何“为后世历代所遵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行省制的意义。

(4)据材料四,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查看答案

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A. 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 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 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 与共产党根本利益一致

 

查看答案

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大民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运动,盛行于十年动乱时期.并曾于1975年写入宪法,在1980年被断然取消。材料反映了党和政府

A. 对民主法制认识的理性回归

B. 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

C. 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D. 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

 

查看答案

这一制度既充分考虑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又考虑到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团结等政治因素。该制度的实施

A. 改变了民族分布的格局

B. 消除了各民族之间差异

C. 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D. 保证了我国的民族团结

 

查看答案

1954年宪法起草工作刚刚启动,毛泽东亲自担任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并要求中央委员抽时间阅读:

(1)1936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

(2)1918年苏俄宪法;

(3)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4)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

(5)法国1946年宪法。以上材料表明,1954年宪法

A. 对旧中国宪法的继承和发展

B. 以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为主要原则

C. 主要是学习苏联的制宪经验

D. 具有广阔的世界视野和历史的眼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