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 材...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三  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1)主权: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自主权;(任答2个) (2)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国相继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 影响: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收回宝岛台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主要因素:民族危机加剧;先进中国人的引领;社会的近代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加强;国民观念的进步,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追求。(答出2点即可) 【解析】 (1)由材料“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联系《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表明领土主权丧失;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表明贸易主权丧失、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表明丧失关税自主权。 (2)从梁启超参与的戊戌变法的时间来分析当时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国相继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原因:从材料“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联系所学可知根本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影响:根据所学知识答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即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收回宝岛台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根据所学知识,从日本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在生死存亡关头,民族意识觉醒等方面分析即可。民族危机加剧;先进中国人的引领;社会的近代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加强;国民观念的进步,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追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1945年抗战期间中国部分省份征发壮丁人数统计表(单位:万人)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总计

全国共计

92.8

164.9

197.6

190.1

166.8

171.1

166.7

161.1

93.9

1405

四川

10.3

17.1

29.6

26.6

34.5

36.7

35.2

39.1

28.3

257.4

河南

12.7

32.4

26.4

38.4

24.3

21.4

20.6

11

2.5

189.7

江苏

1.8

2

 

 

 

0.1

 

 

 

3.8

广东

3.5

8

13.2

12.6

10

12.2

10.4

18.9

3.6

92.4

陕西

3.7

6.9

12.6

12.7

8

9.9

11.8

14.5

8.6

88.7

黑龙江

 

 

 

 

 

 

 

 

 

 

山东

1.3

16.2

 

 

 

0.1

 

 

 

17.6

湖南

19.1

22.1

22.3

21.6

16.9

20.8

18.4

10.1

5.4

156.7

 

 

(注:此表中的壮丁包括女兵与民夫)

——摘编自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则抗战期间各省份贡献壮丁的信息,并运用史实加以解释说明。(要求:信息清晰、合理、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周之同盟(会盟),异姓为后”,……然先同姓,次外戚,次功臣、故旧,星罗棋布,用作藩屏。而一族之势力,由此遍布衰区。一族之文化,由此广推于各地矣。……谓汉族统一中国,封建之制,实有功焉。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        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三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四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什么制度?该制度产生了怎样影响?

(2)据材料二中横线应填入什么制度?该行政区划为何“为后世历代所遵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行省制的意义。

(4)据材料四,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查看答案

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A. 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 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 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 与共产党根本利益一致

 

查看答案

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大民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运动,盛行于十年动乱时期.并曾于1975年写入宪法,在1980年被断然取消。材料反映了党和政府

A. 对民主法制认识的理性回归

B. 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

C. 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D. 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

 

查看答案

这一制度既充分考虑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又考虑到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团结等政治因素。该制度的实施

A. 改变了民族分布的格局

B. 消除了各民族之间差异

C. 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D. 保证了我国的民族团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