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南京条约》签订后,江苏布政使李星沅气愤不已,说条约中“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中英...

《南京条约》签订后,江苏布政使李星沅气愤不已,说条约中“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中英两国“官员平行”等内容,实在令人无法接受,深忧“下秋万世何以善后”。达反映了清朝政府精英

A. 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B. 华夷之辨观念存在

C. 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 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B 【解析】 从材料中中国官员认为中国皇帝不应该和夷人平起平坐,这是受到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不是要竭力维护国家主权,强调的是天朝上国的威严,故A项错误。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以后,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是否固守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局说明

A. 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

B. 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C. 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

D. 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

 

查看答案

在《古今图书集成》所列烈女节妇中,唐代只有51人,宋代有267人,明代达到36000人,朱熹曾骂唐人为“龟唐”。这说明

A. 唐代是妇女享有较多自由的时代

B. 隋唐已形成对女性的束缚和偏见

C. 女性地位是国家开放程度的标尺

D. 朱熹理学思想严重损害妇女权益

 

查看答案

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

B. 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

C. 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宗族认同

D. 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

 

查看答案

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

A. 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

B. 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

C. 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

D. 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

 

查看答案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三  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