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

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A.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 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

C.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 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C 【解析】材料“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反映了门下省与中书省、尚书省参与决策,说明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故A错误;门下省不是监察百官机构,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故D错误。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

A. 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

B. 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

C. 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

D. 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

 

查看答案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而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署名。出现这种变化表明

A. 民族融合淡化了族群间的差异

B. 唐代旧的门阀政治逐渐走向衰落

C. 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

D. 唐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

 

查看答案

海昏侯墓的发掘是近年史学考古上的重大事件。海昏侯墓墓主刘贺,曾当过27天西汉皇帝,后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这一历史事件说明

A. 西汉的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B. 官僚集团对皇权存在一定程度制约

C. 霍光“废帝”的举措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D. 西汉诸侯势力严重影响中央集权

 

查看答案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A. 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B. 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

C. 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

D. 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查看答案

(题文)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司法机构逐渐独立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专制皇权趋于顶峰

D.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