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辛亥革命后,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刊,据不完全统计达...

辛亥革命后,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刊,据不完全统计达500余家。1913年7月,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平均每10人就有一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这表明

A.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民主政治体制保障了言论自由

C. 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D. 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

 

B 【解析】据材料“辛亥革命后……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后言论自由的现象,故B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起来”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说明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故D项错误。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二是革了辫子的命。这说明辛亥革命

A. 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 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引发了政治制度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D.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查看答案

在《马关条约》各条款中,最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长远发展的是

A.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D.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B. 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

C. 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 列强因侵华矛盾加深

 

查看答案

1860年,外国公使驻京。恭亲王奕䜣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咸丰帝只同意设“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但奕䜣认为如此洋人“饶舌必多”,奏请去掉“通商”二字。这表明当时的清政府

A. 公使进京有碍清廷内政

B. 对外通商尚未达成共识

C. 筹备洋务引发朝野纷争

D. 国际交往理念亟需改变

 

查看答案

中国近代史上,某一个文件具有很强的空想性,为近代思想史提供了一种农民的大同模式;并且由于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文件”是指

A. 《南京条约》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辛丑条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