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一现象
A. 反映了庄园经济的盛行
B. 表明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C. 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说明农业技术趋于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 促进井田制的瓦解
B. 导致地主阶级的兴起
C. 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 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以得出:
A. 甲骨文以记载手工业为主要内容
B. 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C. 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传统农业政策
D. 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既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
B. 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C. 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 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
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A. 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 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 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D. 农户经营方式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