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大国的争霸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采取多...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大国的争霸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采取多种手段来进行,而战争可以说在历史上一直是多种形式和手段中最高的形式或最后的手段。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征杀战伐都是在步、骑、车、船所能达到的平面上,在当时人们力所能及的有限范围里,主要由交战双方(或各方)的军队在前线进行的。只有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或者说帝国主义阶段,才提供了促使这种战争演变成世界大战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前线和后方的联系的依赖关系无比密切,经济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作用大大提高,武装斗争的范围、规模和烈度空前增长。于是在二十世纪,终于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这种骇人听闻的现象。

——摘编自任银睦《概论世界大战的起源和抑制因素》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德国和英、日、俄等国相比,远不是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敌人。不过,由于德国败局几定,中国只有加入英法协约国一方,才可能在战后新的国际体系中赢得发言权,所以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选择对德宣战。……首先,十几万华工通过欧洲之行,成为了具有新思想新视野的新人,对世界对中国对自身都有了新的认识,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大大加强,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其次,中国外交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挫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兼具的五四运动,对外而言,是中国建立战后国际秩序的继续努力和再次尝试。对内来讲,启蒙了几代国人,影响了今后中国百年的思想走向。第三,大战前后,国人从憧憬兴奋到失望幻灭,使部分精英转而停止了对欧美文明的亦步亦趋,寻求另一种形式的国际化——以俄为师,这对中国后来的历史发展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

——(美)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二十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促进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

 

 

(1)大国霸权主义是其根源;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两次工业革命提供了交通、通讯等技术条件;垄断组织扩张的需要;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德国败局已定,协约国占绝对优势;中国政府希望在战后新的国际体系中赢得发言权。 (3)政治上,一战后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发五四运动,促使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增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上,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机遇。思想文化上,一战期间的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使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转向以俄为师,探索新的救国方案。 【解析】 (1)依据材料“大国的争霸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采取多种手段来进行,而战争可以说在历史上一直是多种形式和手段中最高的形式或最后的手段”、“只有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或者说帝国主义阶段,才提供了促使这种战争演变成世界大战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结合所学从霸权主义这一根源、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两次工业革命提供交通和通讯等技术条件、垄断组织扩张的需要、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等角度指出在二十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由于德国败局几定,中国只有加入英法协约国一方,才可能在战后新的国际体系中赢得发言权,所以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选择对德宣战。”可从德国败局已定,协约国占绝对优势、中国政府希望在战后新的国际体系中赢得发言权等角度概括指出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中国外交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挫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兼具的五四运动”、“战前后,国人从憧憬兴奋到失望幻灭,使部分精英转而停止了对欧美文明的亦步亦趋,寻求另一种形式的国际化--以俄为师”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说明一战“促进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古代视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朱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郑贵妃生皇三子朱常洵,神宗企图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最终神宗被迫册立朱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局说明

A. 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

B. 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C. 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

D. 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

 

查看答案

朱熹认为:“或言太祖受命,尽除五代弊法,用能易乱为治。曰:不然。只是去其甚者,其他法令条目多仍其旧。大凡做事底人,多是先其大纲,其他节目可因则因,”这说明宋太祖的改革措施

A. 因循守旧无法解决主要政治问题

B. 总体方针明确但具体措施不成功

C. 保存世家大族势力加重财政负担

D. 具有理智的思考和注重实际效果

 

查看答案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到唐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了

A. 宗法意识的淡薄

B. 考试入仕的开始

C. 特权垄断的削弱

D. 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查看答案

“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

A. 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 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 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D. 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查看答案

《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A. 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 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

C. 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 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