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著作 编纂思想 《史记》(西汉) 强调"实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著作

编纂思想

《史记》(西汉)

强调"实录""直书”。"述往事,思来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汉书》(东汉)

贯穿五德终始说和五行灾异说等经学观念,着重追述西汉帝业、功德。

《隋书》(初唐)

以史为鉴,"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着重探讨前代典籍制度、吏治得失和君臣之道。

《新唐书》(北宋)

认为据藩镇立国的后普编修的《旧唐书》不合正统而对其删改;"专事褒贬",以伦理纲常品评史事。如赞誉大儒韩愈却只字不提玄奘、僧一行的事迹。

《国史大纲》(1939年初版)

要做有知识的国民就应对国史略知一二,并对其抱有温情与敬意,这样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提取表格中两部或两部以上历史著作的关联信息,围绕"历史编纂"自行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近代历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评分标准:认识应至少关联两部历史著作的史实、材料进行论述。具体参考以下标准: 示例1:观点:历史编纂应该直书真实的客观史实。 说明:汉代的《史记》强调“实录”和“直书”,在真实的史实基础上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历史发展变化规律,这是历史编纂的典范。随着儒家思想的官方化和社会化,加上唐宋文人为应对儒学危机发起的儒学复兴运动和古文运动的影响,宋代的《新唐书》侧重以三纲五常为道德准绳,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主观褒贬过多,还删改《旧唐书》的原始文献,这不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 示例2:观点:历史的编纂思想应呈现明显的时代性。 说明:两汉时期,儒学统治地位逐渐确立,《汉书》的编纂贯彻了天人感应等经学观念,致力于追述汉代功德。初唐《隋书》的编纂反映了当时唐朝统治者正积极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致力于完善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宋代《新唐书》的编纂则明显受唐宋儒学危机下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很大,有明显的纲常正统观念和排佛倾向。20世纪30年代面对抗日战争的民族危机,《国史大纲》则侧重于国民知识教育、国家观念的启蒙和民族自信的构建。 示例3:观点:历史编纂有让历史经验服务于现实的社会功用。 说明:早在汉代,《史记》就已经强调“述往事”以“思来者”,探讨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唐朝《隋书》的编纂也尤为重视“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以服务于唐朝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宋代《新唐书》的编纂也发挥了强化正统观念,挽救儒学危机,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近代中国的《国史大纲》编纂于国家危难之际(抗日战争时期),起到启蒙国民心智,强化民族观念,激励国民奋发救亡的作用。(“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史记》的编纂思想:强调“实录”“直书”。“述往事,思来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新唐书》的编纂思想:认为据藩镇立国的后普编修的《旧唐书》不合正统而对其删改;“专事褒贬”,以伦理纲常品评史事。可以归纳出观点:历史编纂应该直书真实的客观史实。然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可从汉代的《史记》强调“实录”和“直书”,是历史编纂的典范;从宋代的《新唐书》侧重以三纲五常为道德准绳,不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分析。拟定其他观点也可,但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1415)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摘编于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索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查看答案

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由此可见当时的德国

A. 军事封建色彩浓厚

B. 政治体制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C. 统一的国内市场已经形成

D. 存在着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

 

查看答案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对外国人在华企业,采取按国籍、系统、行业区别对待的办法,分别轻重缓急给予正当处理;又有计划、有步骤、有区别地处理了外资企业和外国政府或外国人在中国兴办或津贴的各种文化、教育、卫生与救济机构。这些措施

A. 融洽了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

B. 确立了新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C. 奠定了与各国平等交往的基础

D. 实现了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掌握

 

查看答案

下表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对表格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时段

农业实产量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际产量%

合计

正税

附加

合计

其中:正税

经济恢复时期

3806.05

494.54

443.88

50.66

13.00

11.70

“一五”时期

8017.80

933.21

847.45

85.76

11.60

10.60

“二五”时期

6983.20

833.32

745.66

87.66

11.90

10.70

1963—1965年

5004.50

374.02

333.42

40.60

7.50

6.70

 

 

A. 1950—1965年中国实征农业税始终呈现下降趋势

B. “一五”时期农业税增加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结果

C. “二五”时期农业产量下降反映经济领域已出现“左”倾错误

D. 1963—1965年农业产量下降说明当时国民经济混乱不堪

 

查看答案

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B. 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 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D. 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