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中期以来,贪官污吏不但上蠢国课,下...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中期以来,贪官污吏不但上蠢国课,下剥贫民,同时有令不行,有法不依,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行政能力大为下降。万历初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创立"考成法",主张"立限考事""以事责人"。具体办法是,对从中央部、院到地方州县各级衙门所处理的公事,根据道里远近,事情缓急,而立定"程限",并置立"文薄"存照,做到"月有考,岁有稽","误者抵罪",使每件公事都落到实处。为此,张居正又健全六科给事中的职权,以六科督查六部,以六部督查地方藩、泉等司,再以藩、泉两司督查府、州、县官。随着改革的进行,万历初期形成了"一切不敢饰非"的政治局面,所有官员百事惟谨,朝廷政令"虽万里以外,朝下而夕奉行"。同时,由于行政效率提高,各地方官都能按时完成国家下达的赋税任务。张居正自己评论说,"近年以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创立的"考成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实行"考成法"的影响。

 

 

(1)特点:时间限制严格;逐层考核,责任明确;考核范围覆盖中央和地方;对考核事项分类处理;对官吏的考核常态化。 (2)影响:打击了贪官污吏,缓解了阶级矛盾;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和行政能力;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危机;为后世提供了吏治改革的经验。 【解析】 第(1)小问,根据材料“月有考,岁有稽”“误者抵罪”说明“考成法”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张居正又健全六科给事中的职权,以六科督查六部,以六部督查地方藩、泉等司,再以藩、泉两司督查府、州、县官”说明“考成法”逐层考核,责任明确;“具体办法是,对从中央部、院到地方州县各级衙门所处理的公事”说明考核范围覆盖中央和地方;“由于行政效率提高,各地方官都能按时完成国家下达的赋税任务”“近年以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说明对官吏的考核常态化等角度分析回答。 第(2)小问,根据材料内容“由于行政效率提高,各地方官都能按时完成国家下达的赋税任务”说明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及结合所学知识,从整顿吏治,缓和社会矛盾、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行政能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缓解政府财政危机、为后世提供改革经验等方面分析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著作

编纂思想

《史记》(西汉)

强调"实录""直书”。"述往事,思来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汉书》(东汉)

贯穿五德终始说和五行灾异说等经学观念,着重追述西汉帝业、功德。

《隋书》(初唐)

以史为鉴,"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着重探讨前代典籍制度、吏治得失和君臣之道。

《新唐书》(北宋)

认为据藩镇立国的后普编修的《旧唐书》不合正统而对其删改;"专事褒贬",以伦理纲常品评史事。如赞誉大儒韩愈却只字不提玄奘、僧一行的事迹。

《国史大纲》(1939年初版)

要做有知识的国民就应对国史略知一二,并对其抱有温情与敬意,这样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提取表格中两部或两部以上历史著作的关联信息,围绕"历史编纂"自行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近代历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1415)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摘编于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索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查看答案

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由此可见当时的德国

A. 军事封建色彩浓厚

B. 政治体制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C. 统一的国内市场已经形成

D. 存在着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

 

查看答案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对外国人在华企业,采取按国籍、系统、行业区别对待的办法,分别轻重缓急给予正当处理;又有计划、有步骤、有区别地处理了外资企业和外国政府或外国人在中国兴办或津贴的各种文化、教育、卫生与救济机构。这些措施

A. 融洽了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

B. 确立了新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C. 奠定了与各国平等交往的基础

D. 实现了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掌握

 

查看答案

下表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对表格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时段

农业实产量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际产量%

合计

正税

附加

合计

其中:正税

经济恢复时期

3806.05

494.54

443.88

50.66

13.00

11.70

“一五”时期

8017.80

933.21

847.45

85.76

11.60

10.60

“二五”时期

6983.20

833.32

745.66

87.66

11.90

10.70

1963—1965年

5004.50

374.02

333.42

40.60

7.50

6.70

 

 

A. 1950—1965年中国实征农业税始终呈现下降趋势

B. “一五”时期农业税增加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结果

C. “二五”时期农业产量下降反映经济领域已出现“左”倾错误

D. 1963—1965年农业产量下降说明当时国民经济混乱不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