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与西方相比,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这说明当时
A. 直隶地区经济发展优于上海
B. 上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 新生产方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
D. 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日益缩小
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苏区和国统区的贸易线,通过各种渠道,向国统区输出苏区盛产的竹木等。后来又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国统区进行贸易,也保护来苏区进行贸易的国统区商人。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在于
A. 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
B. 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
C. 缓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
D. 打击地方土豪劣绅的势力
宋太宗时期,东京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脚巷狭小。后来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这一现象说明
A. 草市墟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
B. 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欠缺和疏漏
C.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
D. 宋代市坊分离现象开始引发官府关注
1933年上海《申报月刊》发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专题征文讨论。收到的26篇论文或随笔中,主张走西方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倾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法和统制经济的占绝大多数。这表明当时
A. 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B. 知识界要求增强国力的迫切愿望
C. 国民党的统治失去民众支持
D. 中共根据地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
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昭穆亲疏之法也。”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
B. 关于宗法制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争议
C. 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
D. 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11年,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民政部编订户籍法奏折”,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该法规共8章、184条。其内容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反映了政府在观念上仍视户籍为管理人口统制的手段,强化户籍统制功能。法规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此外,法规既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出诉讼抗告的权利,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废除了以往民众只是义务载体的陋习。
——摘编自窦希铭《民国初年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户籍法》所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规制定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