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七十四岁高龄的李鸿章被清廷委以出使大臣,出访欧美六国。临行前家人恐不侧,专门准备一副楠木棺材随行,事后,李鸿章在致友人信件中抒发了对西方文明无限向往。李鸿章此行
A. 彰显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
B. 萌发了学习欧美代议制的念头
C.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深入开展
D. 促进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西汉刘向在《新序·节士》篇肯定先秦诸多有气节之士,汉代仅提苏武一人;而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认为汉代守节不屈者自然不止苏武一人,但唯独只有苏武青史留名。据此可知,对“节士”的看法
A. 缺乏一个统一的评定标准
B. 随评价视角拓展而趋于客观
C. 深受社会和历史环境影响
D. 受评判者的阶级属性所决定
下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这说明
A. 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
B. 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
C. 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
D. 经济中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
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时期形势示意图。据此推断,下列能反映这一时期时代特征的文学诗句是
A.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B.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C.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D.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古人认为:为人君父不懂《春秋》,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为人臣子不懂《春秋》,会因为篡狱而留下死罪的名声。这反映古代中国
A. 以儒家规范作为衡量是非得失的准则
B. 把《春秋》作为判断善恶曲直的标准
C. 将克己复礼作为评定社会道德的标尺
D. 用文献经典作为维护身份等级的手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入困境。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
——《百年巨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7年后该企业渐趋衰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中你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