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改革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

改革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材料二  王安石的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王安石变法是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真主编《世界文明史》

(2)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理财思想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认为社会变迁的运动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种基本形式:

I渐进性微变:在原有社会经济形态内的积极性社会变迁(弱式)

Ⅱ.突发性微变:在原有社会经济形态内的革新性社会变迁(强式)

Ⅲ.创新性巨变:突破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的革断性社会变迁(强式)

Ⅳ.传导性巨变:突破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的外因诱导性巨变(弱式和强式)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3)日本明治维新属于哪一类型?结合知识进行简要阐述。

 

(1)措施:废分封,行县制;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制订秦律。 (2)思想特点: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 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 (3)类型:传导性巨变。阐述:一方面,明治维新在出现民族危机的情况下选择了向西方学习,引入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属于传导性;另一方面,明治维新在经济上引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政治上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社会领域文明开化,文化上引入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显然突破了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属于巨变。综上所述,明治维新属于传导性巨变。 【解析】 (1)措施:由材料“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可见推行县制;由材料“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结合所学,和商鞅在秦国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结合所学,商鞅采用法家思想,制定秦律,采用严刑峻法,如连坐制等。 (2)思想特点:依据材料一“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的信息可以得出答案要点;原因:依据材料一“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和材料中“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的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要点。 (3)类型:根据传导性特征“突破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的外因诱导性巨变(弱式和强式)”结合所学可知明治维新属于传导性类型。阐述,结合明治维新出现的背景,即明治维新在出现民族危机的情况下选择了向西方学习,引入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属于传导性;结合明治维新具体改革内容,经济上引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政治上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社会领域文明开化,文化上引入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显然突破了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属于巨变。最后概括总结得出结论,明治维新属于传导性巨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

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都不相同。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与近代的爱国主义有很大的区别。……历史发展到近代,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义和团时期的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了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不说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义和团民众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请结合材料围绕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提炼作者的观点,并结合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史实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查看答案

制度创新是国家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历代踵行,时加修正,唐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宋正式确立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宋至明清,防弊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

——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年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

——是否废除科举制。下表中所列因素供你决策时参考:

(3)依据材料三所列因素,在是否废除科举制的问题上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并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历代政府都为维护国家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尺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官道。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从修筑道路入手开发和治理云南,蜀郡太守李冰在川滇交界僰道(今四川宜宾)地区开山凿崖,修筑通往滇东北的道路。始皇统一中国后,又派常安继续修筑这条道路,五尺道从蜀南下经僰道、来提(今云南昭通)后到滇池。这条道路尽管狭窄,却和秦始皇在全国其他地方修筑的宽达五十步的“驰道”具有同等重要意义,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

——摘编自李进《秦朝的边疆经略》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统治者管理西南地区采取的措施,并简析其对国家统一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元朝廷设置十行省的目的和作用,并不完全一致,各有侧重。例如浙江、湖广、江西三省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行省治所并不设在中心地带,均设在北端交通要道,这种设置的目的是便于朝廷联络、指挥,突发军情时能够及时应对。陕西省、四川省、云南省、河南省驻有大量蒙古军队,因此这四省以镇遏控制为中心。辽宁省、甘肃省则担负着军需供给实使命……是加强中央统治、巩固统治地位,维护专政,遏制地方政治势力的重要政治手段。……但元朝出于军事目的实施的行省制度,却被明清沿用,以此基础上更衍生出了近代行省模式。

——摘编自张莹《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分析》

(2)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十行省的不同作用,并说明行省制度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查看答案

陈晓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一致

B. 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一致

C. 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一致

D. 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一致

 

查看答案

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同时开始发行第一套统一的人民币。人民币发行后,逐步扩大流通区域,原各解放区的地方货币陆续停止发行和流通,并按规定比价逐步收回。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

A. 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B. 结束物价连年暴涨局面

C. 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 适应了解放区建设的需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