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大国是重点,周边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外交方针。此外交方针的提出说明中国
A. 采取灵活外交策略
B. 推行全方位对外开放
C. 实行多边外交战略
D. 实施独立自主不结盟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
A. 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形成
B. 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
C. 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围绕自身利益在适时调整对外政策
D. 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冷战后20多年间,美日同盟经历了三次调整,使同盟从最初的“专守防卫”扩大到“周边事态”,再进一步拓展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美日同盟关系的三次调整可以说明
A. 美国已放弃了对日本的控制
B. 美日关系的不平等性在进一步增强
C. 美日同盟的适用范围在缩小
D. 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当柏林墙竖立之后,华盛顿感到‘舒了口气’。虽然肯尼迪公开谴责这是对边界的野蛮封锁,但‘实际上认为柏林墙是结束柏林危机的转折点’。”这是因为“柏林墙”的修建
A. 减少了美苏直接冲突的可能
B. 遏制了苏联势力进一步扩张
C. 便利了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D. 为美国组建北约提供了借口
海外媒体提出,“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而中国学者对此基本持反对观点,其原因有可能是马歇尔计划实际上
A.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B. 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C. 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D. 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
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更多的是从阶级本质出发,意识形态色彩较浓。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者们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无论在体系结构还是在制度分析上较80年代都有很大进步。史学研究出现此种变化是
A. 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原则的需要
B. 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需要
C. 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需要
D.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