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鸦片战争后中外条约的订立,重要的是开创了一种中外交涉的“方式”,这才是真正最不平...

鸦片战争后中外条约的订立,重要的是开创了一种中外交涉的“方式”,这才是真正最不平等之处。这种方式说得简单点,就是炮舰出条约,而条约代表胜者的意志,双方所争的常常不是具体的利益,而往往是中外交往应奉行怎样一种“方式”。鸦片战争后中外交往的“方式”反映出

A. 中外矛盾主要是基于条约权益

B. 中外交涉本质是文化观念竞争

C. 弱国的对外交往块乏主权意识

D. 维护外交权益关键是国家实力

 

B 【解析】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对清政府来说往往不是中国的主权丧失等具体的利益问题,更多是中外交往中应该奉行怎样的礼仪问题,显然这是一种文化观念的竞争,B正确;材料中“双方所争的常常不是具体的利益”说明中外矛盾不是基于条约权益,A错误;从材料的主旨看,不是论述弱国的对外交往缺乏主权意识,C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中外交往中存在的文化观念冲突问题,不是说维护外交权益关键是国家实力问题,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王阳明提出“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酌量利害之多寡,审察人情之順逆,务求公私两便,经久可行之策”的思想,认为致良知与声色货利等与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主张考虑利害、人情,而务求公私两便。这反映了王阳明学说

A. 包含了丰富的经世致用思想

B. 肯定了儒家学说的功利和事功

C. 强调修身的关键是“致良知”

D. 主张为人处世要学会趋利避害

 

查看答案

宋明时代,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经营,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抑兼并”的国策、“利农重商”的思想、城市制度被打破。材料反映了

A.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

B. 古代商业“末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C. 商贸政策多元化促使抑商政策的松动

D.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重商”思想盛行

 

查看答案

学者王刚指出,伴随秦汉间政治的展开,汉初宰相性格开始从“主事”走向“主臣”在抛弃事务主义及文牍主文的过程中,通过“主臣”,建设健全的官僚团队,达到“百姓亲附”,从而日渐疏离秦政精神。据此,汉初宰相身份的转变有利于

A. 加强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B. 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水平

C. 健全关注民生的官僚集团

D. 践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查看答案

西周统治者从夏、商得天命又失天命的客事实中,认识到“天命靡常”、“天不可信”,天命不永远固定于一家一姓;天命转移的根本原因,不是祭祀的多少,而是"人事”的兴废,是有德与无德,一再强调要以灭亡了的夏、商两代为鉴。这表明西周统治者认识到

A. 国家的兴亡决定于神的意志

B. 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敬德保民

C. 构建尊卑等级秩序的重要性

D. 利用亲族血缘加强政治统治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初的地方行政组织沿袭于明代,但是行省一级的官吏除去布政使、按察使、学政外,还设有总督或巡抚。明朝的督抚主要负责军政,而且大多因事而设,事毕即调任他处。清朝每一省、二省或三省设总督一人,如四川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叉子每省设巡抚一人,如山西巡抚、山东巡抚。有的设巡抚无总督,有的设总督兼巡抚。……总督比巡抚事权更重,但以负责军政为主,兼管民政,对所属地区的人民进行残酷的镇压。无论巡抚或总督都是皇帝的心腹,事无大小,遇疑难即呈奏皇帝,听候皇帝的指示。……他们在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树。清朝的督抚也是满汉分授。康熙时,汉人任督抚的“十无二三”,乾隆初,巡抚满汉各半,总督无一是汉人,但是知府以下的官吏则多由汉人充任。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根据材料,概括清初地方行政组织设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初地方行政组织改革的目的和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