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在中世纪在人与神的契约关系之间加人了教会的环节,而宗教改革克服了罗马天主教在灵魂与肉体、天国与人间、理想与现实之间造成的二元对立以及由这种对立而导致的信仰上级虚假和道德堕落,把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平凡的现实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由此来看,宗教改革有利于
A. 理想和现实的和谐统一
B. 人的精神获得自由解放
C. 民众履行教会契约精神
D. 铲除教士和俗人的隔阂
有学者在谈到罗马法的私法权利时指出:罗马法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由此来看,罗马法的贡献是
A. 宣扬私权本位和人格独立的精神
B. 界定了债务和继承的财产关系
C. 界定了公法和私法的范围属性
D. 蕴含着天赋人权的自然法精神
学者贺耀敏认为,农业合作化是农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它既是一种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的组合和提高,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农业合作形式 | 所有制性质 |
互助组 | 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 |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半社会主义性质 |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
A. 分清农村阶级状况推动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 分步骤改造为土地改革顺利展开创造了条件
C. 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坚持了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
D. 改造落实了“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
某学者指出:五四运动在思想上“还没有能够科学地分析批判以前历次革命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还没有能够从批判旧世界中找出新世界”,但在“实际行动上,已经对于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做了惩前毖后与承先启后的表示”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
A. 近代空前的人民思想觉正动
B. 划时代的人民群众救国运动
C.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起点
D. 对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洋务运动后,“重农抑商”的农耕文化不断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萌生的“重商”思想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化,整个经济社会由敌商、歧商逐渐变成敬商、重商并延伸到经济领域,不断动摇自“商鞅变法”以降而延续几千年的“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这表明
A. 工业文明的发展冲击了农耕文化
B. “重商"思想彻底地瓦解了小农经济
C. “农商并重”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
D. 工商阶层成为引领经济的主流群体
鸦片战争后中外条约的订立,重要的是开创了一种中外交涉的“方式”,这才是真正最不平等之处。这种方式说得简单点,就是炮舰出条约,而条约代表胜者的意志,双方所争的常常不是具体的利益,而往往是中外交往应奉行怎样一种“方式”。鸦片战争后中外交往的“方式”反映出
A. 中外矛盾主要是基于条约权益
B. 中外交涉本质是文化观念竞争
C. 弱国的对外交往块乏主权意识
D. 维护外交权益关键是国家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