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世纪初,清政府被迫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向清廷呈交的“江汉三奏”中,主张改革科举制度。
1901年,清政府谕令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取得功名。
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1904年订立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科举名额自丙午(1906年)分科递减。规定学制的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
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222所,学生92169人,1909年学堂总数猛增为52346所,学生达156.027万人。迫于形势,1905年9月废除科举制。并从1905年开始,政府每年举行一次游学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1906年清政府广开门路,承诺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的很难再进新学堂的部分士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教育改革的促成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改革的积极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三
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四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请回答:
(1)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
(2)你认为材料一、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2)依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元史·高智耀传》
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判断王绾和李斯在管辖地方上各自主张什么制度?
(2)材料二表明,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着怎样的争执?其实质是什么?
(3)材料三元初地方行政设置有何意义?
(4)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有什么特点?
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五四运动是第一场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里“补课”“起点”的含义分别是
A.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明确反封建,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
C. 彻底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革命
D. 继续宣扬民主科学,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关于井冈山的斗争,叙述正确的是
A. 打响了中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 1931年在井冈山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D. 执行了一系列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