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手工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商周时期青铜制造繁荣 B. 东汉...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手工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商周时期青铜制造繁荣

B. 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C. 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D. 私营手工业始终代表技艺最高水平

 

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青铜制造极为繁荣,故A项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信息;青瓷在东汉时期烧制成功,故B项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信息;北宋时期的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故C项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信息;明朝中后期以前官营手工业代表了手工业的最高水平,故D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图图片展示了我国古代农业工具,从功能上说,不同于其它三种工具的是

 

 

A. 高转筒车

B. 翻车

C. 筒车

D. 耧车

 

查看答案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 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B. 商品经济的发达

C.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D. 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世纪初,清政府被迫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向清廷呈交的“江汉三奏”中,主张改革科举制度。

1901年,清政府谕令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取得功名。

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1904年订立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科举名额自丙午(1906年)分科递减。规定学制的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

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222所,学生92169人,1909年学堂总数猛增为52346所,学生达156.027万人。迫于形势,1905年9月废除科举制。并从1905年开始,政府每年举行一次游学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1906年清政府广开门路,承诺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的很难再进新学堂的部分士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教育改革的促成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改革的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三 

 

 

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四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请回答:

(1)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

(2)你认为材料一、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2)依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