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上奏朝廷...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上奏朝廷,建议修筑一条芦汉铁路,自芦沟桥至汉口,以贯通南北。他认为铁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他提出芦汉铁路是“干路之枢纽,枝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萃也”。1896年10月,直隶总督王文韶、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设立铁路总公司,以盛宣怀为督办大臣,统筹芦汉铁路的修建。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全长1214公里的铁路干线芦汉铁路正式全线通车运行。一位到过汉口的英国人曾感叹,中国“内地商人很快地利用起这一改善了的交通条件”。就连汉口“草庐茅店,三五零星”的硚口至谌家矶一带,也变得“三十里几比室直连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主张兴修铁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的角度评析张之洞力主修筑铁路的行为。

 

(1)原因:修建铁路有利于民生、征兵和转饷;铁路修建有利于沿线经济发展;有利于运兵保卫统治中心、镇压人民反抗;有利于南粮北运;有利于沟通中部和西部;有利于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对抵制列强侵略起了一定作用。 (2)评价:有利于促进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对抵制列强起了积极作用;有利于中部和西部、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解析】 (1)原因:依据“他认为铁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得出修建铁路有利于民生、征兵和转饷;根据“干路之枢纽,枝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萃也”得出铁路修建有利于沿线经济发展;根据“征兵、转饷次之”得出有利于运兵保卫统治中心、镇压人民反抗;有利于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对抵制列强侵略起了一定作用。 (2)评价:注意限定信息“积极的角度”,依据“中国‘内地商人很快地利用起这一改善了的交通条件’。就连汉口‘草庐茅店,三五零星’的硚口至谌家矶一带,也变得‘三十里几比室直连矣’”,结合第一问的原因和所学,可从有利于促进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国交通近代化,对抵制列强起了积极作用,有利于中部和西部、中国与世界的交往等角度分析总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每次现代战争都是一次革命。”再没有比二战更适合从这一视角来加以总结的了。这里所指的不是军事科学的革命与现代科学技术在战争时期的巨大飞跃,而是指世界政治发生的大变革。这场大厮杀最后造成了世界格局大改组,德日意法西斯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战,结果却丧失了它们的海外帝国和全部霸权;丘吉尔很不甘心地为大英帝国安排了葬礼;法国与荷兰也都丧失了自己的殖民帝国。西亚、南亚和东南亚都因大战乱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重新改组,并在战后年代里通过不同形式纷纷取得独立。在中国,紧随抗日战争而来的是解放战争,一个帝国主义最为惧怕的新的革命政权在中国大陆取得了胜利。法国的历史学家认为:“这场战争……其影响所及动摇了集体生活的条件、思考问题的方式、甚至人们对社会的看法。”

——摘编自罗荣渠《辉煌、苦难、艰辛的胜利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并结合二战的相关史实,说明“每次现代战争都是一次革命”的含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中宗复唐国号后,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开始重修姓氏书,书成号为《姓氏录》。奏请修撰的柳冲称,之所以编订此书,是因为贞观《氏族志》修成后,数十年间有新兴门户涌现,也有贞观显贵后裔至此业已衰替,“门胄兴替不常”。此书原先命魏元忠等主编,但经历唐中宗、唐睿宗两朝迄未成书,后魏元忠等相继死亡,直到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才成书进上,复经刊削,到次年,即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最终判定颁行。这次改修抛弃了武则天主持下的显庆《姓氏录》,而以贞观《氏族志》为基础,在入录、叙次标准上,“崇重当朝冠冕”,同时“取德、功、时望、国籍之家,等而次之”,参照了名望时望亦即传统的“士林标准”,一定程度上照顾了社会舆论,非如显庆《姓氏录》唯以官品为断。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姓氏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修《姓氏录》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中国,既与世界文明同频共振,亦与古老的文化传统血脉相连。回望历史,灾难和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中华民族每一次都能在废墟中浴火重生,进而延续与开创生机盎然的文明形态。从根本上来说,这源于中华文明对于世界文明的兼容并包、反思互鉴。由今视之,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两次最为畫大的文化事件,塑造了中国多元一体的文明样貌、促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一是公元一世纪时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其二是近世以来西方现代文化的传入。

——摘编自林雅华《“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内涵》

阅读材料,从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初,“各地赋税每亩不过升斗”,但苏、松、嘉、湖等地有“每亩课至七斗五升的。宣德中加至一石以上,正统中又加至二石以上。弘治十五年松江府纳粮百余万石,多于金闽八府一州五十七县之输将”。当农民忍无可忍,社会面临动荡、战乱的危机时,统治者不得不进行某种“自救”性质的改革运动,……从农民的角度来说,由于始终被皇权专制制度压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早已吃够了“旬输月送无休息”的苦头,现在能够在重税、重役的压迫下喘一口气,因此还是欢迎统治者的某种“改革”措施的,社会秩序甚至可能由此暂时安定下来。但问题是,在皇权专制的无限政府的强力冲击之下,“改革”的那一条脆弱的“防线”根本无法阻挡“正税”之外再次出现新的杂税浪潮,农民哪里还有生路?于是,新的农民革命就又在酝酿之中了,最后,整个社会无可逃遁地坠入灭顶的深渊。

——摘编自李炜光《中国历史上皇权专制的赋税之弊》

材料二:1295年,英国由于战争的频繁爆发再一次发生了严重的财政危机,英王爱德华一世召开了由世俗贵族、教会贵族和平民三个等级代表参加的会议,代表们就征税额与国王达成了一致协议。这次会议被称为“模范国会”,标志着英国议会的诞生。议会诞生后,开始利用手中的“钱包权力”限制国王的权力。1297年,议会强迫爱德华一世签订了《宪章确认书》,征税须由议会同意即成定例,议会初步取得了对国王征税的批准权。从14世纪开始,议会逐渐取得了财政监督权。从征税权到财政监督权,议会的财政权不断扩大,这样议会和国王围绕征税权所引发的斗争更加激烈,并最终引发了1640年的内战,随之进入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

——摘编自马金华《财政现代化与近代英国的崛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体现的共同问题,并说明中、英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表现及各自的解决路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解决问题的路径差异分别导致了怎样的历史结局。

 

 

查看答案

2008年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治理平台出现了多边贸易体制停滞、区域合作进程加快的趋势。在各种多双边区域平台上,讨论的议题也超越了传统的贸易和投资范畴,触及日益多样化的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环境、劳工、国有企业、数字经济等各个经贸及“泛经贸”领域,这些都是目前国际经济规则谈判和研究的热点问题。这表明当前区域合作进程加快

A. 严重阻碍了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B. 有助于未来全球经济规则的重构

C. 加剧区域间对立,危及世界和平

D. 否定了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