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长期存在着“国有化”与“私有化”的争论。“国有”与“...

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长期存在着“国有化”与“私有化”的争论。“国有”与“私有”,往往被贴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标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便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移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的浪潮经历了几个轮回,尽管每个轮回都有各自的原因,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无论是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它们共同的本质是政府的政策工具。

——杨卫东《国有化与私有化研究——西方国企进退的历史轨迹》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所有制的角度看苏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带来哪些消极影响?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国有化的浪潮主要是出于哪些方面的需要?这种浪潮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有何变化?

(4)结合中、西方“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动态演变,谈谈你的认识?

 

(1)变化:由单一的公有制(国有制)到允许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 原因: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2)事件: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影响:过早过快地消灭私营企业,导致了后来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单一的公有制,部分地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3)需要:恢复战后经济;巩固资本主义统治;调控社会经济;应对经济危机;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4)认识:不能把“国有化”“私有化”作为衡量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优劣的标准,国有化、私有化只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现代国家都可以从本国的需要出发,利用“国有化”或“私有化”发展民族经济;国有化与私有化二者有各自的特点、优势与不足,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的关系,无论是全盘国有化还是全盘私有化,都是违反经济规律的,都是行不通的。 【解析】 (1)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所说的“用便捷、迅速、直接的办法”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家实行单一公有制;而“国家资本主义”指的是新经济政策,国家允许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故其变化为由单一的公有制(国有制)到允许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战争的破坏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两个角度展开分析。从战争的破坏角度看,苏俄刚刚经历了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其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事件:由材料“1956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事件是三大改造。 影响:结合所学消极影响可从当时和后来两方面分析。从当时的角度看,单一的公有制,部分地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从后来的角度看,过早过快地消灭私营企业,导致了后来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如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需要: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分析。从政治上看,是处于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的需要;从经济角度看,是应对经济危机、调控社会经济、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从科技角度看,是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的需求。 变化:由材料“无论是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它们共同的本质是政府的政策工具”可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时期奉行的都是凯恩斯主义,是罗斯福新政的延续,即表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4)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可知,三段材料基本上都围绕着国有化和私有化两个关键词展开,故此处认识可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的实质、两者的作用展开讨论。首先,两者的关系上看,国有化和私有化有各自的特点、优势与不足,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的关系;其次,从两者的实质上看,它们都只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和手段,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衡量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优劣的标准;第三,从两者的作用上看,或私有或国有,两者在历史上都为各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自己本国的经济作出过贡献;最后,总结归纳,全盘的私有化和全盘的国有化,在历史中已经得到证明,它们都是行不通的,都是违反经济规律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

1950

1995

2000

2008

法定经假日天数

节假日

 

 

 

 

元旦

1

1

1

1

春节

3

3

3

3

劳动节

1

1

1

1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日

1

1

1

1

星期六

——

1

1

1

清明节

——

——

——

1

端午节

——

——

——

1

中秋节

——

——

——

1

 

 

图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首创包产到户的小岗生产队所在的安徽凤阳县,长期以来属于贫困县,22年来没给国家贡献一点粮食,国家先后补贴拨济1.9亿公斤粮食,但在实行包产到户后,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公斤。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4亿吨,基本解决了8亿农民的温饱问题。

——《高中历史教材岳麓版》

材料三: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内容,指出当时中国“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及积极影响。

(3)材料三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经济存在的什么问题?他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查看答案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

A. 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

B. 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

C. 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 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查看答案

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虽然苏联经济的落后和低效、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一时间模仿苏联五年计划之举纷纷出现,‘计划’和‘规划’成为政坛术语。”据此可知,该学者

A. 肯定计划经济体制的完美无瑕

B. 否认苏联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

C. 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的可取之处

D. 坚信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

 

查看答案

俄国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B. 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C. 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D. 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