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
材料 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材料一 宗教告诉人们,当地的道德和法律条规都是神祗授意的,宣称地球上的统治者们都是受神的指派,并受神保护的,出于感激几乎每个国家都会与祭司分享它的领土和税收。尽管教会为国家效力,但它声称自己高于所有的国家之上。这个宏伟的梦想,在民族主义、怀疑主义和脆弱人性的攻击下支离破碎。人类在浩瀚的宇宙中是微不足道的,人们日益意识到这一点,则进一步损害了对宗教的信仰。
——摘编自威尔·杜兰特《历史的教训》
材料二 下表为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观点
领域 | 马丁·路德 | 加尔文 |
个人与社会 | 在“因信称义”基础上,认为一切职业都是有价值的,符合上帝道义的 | 强调在生活中效法基督,学会忍耐、克己、勤劳、无止境的追求的艰苦创业精神,来荣耀上帝 |
经济方面 | 倾向于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他最推崇的是农业、手工业,最后才是商业 | 在财富观念上,认为合理合法地赚取更多的财富,是上帝恩宠的外在证据 |
政治方面 | 认为信仰和政治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世俗领域不得介入和干涉信仰领域 | 要求建立信仰和政治相互独立的权力和法律体系,但对于不义的世俗权力,主张以上帝的义去直接对抗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必然性。
(2)对比马丁·路德,加尔文则更多的是一个新教“构建者”。根据材料二扼要概括加尔文在构建新教中体现出的“资本主义精神”。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马相伯(1840—1939)原名马志德,字相伯,江苏丹阳人,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兼首任校长。马相伯曾先后去日本、朝鲜、法国等,日本维新、高丽守旧的对照使他认识到国家富强之术,在于提倡科学,兴办实业。因此屡屡上书朝廷,却都泥牛入海。光绪二十五年(1899)辞官回沪,潜心研究和译著,深感“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
1903年,在法国教会资助下,创办震旦学院,自任院长,震旦学院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学院实行“学生自治制”,学生推选干事自行管理校务,提倡自由研究之风,学术民主,思想自由,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办学方针中强调注重文艺,崇尚科学。不仅如此,学校开办后,还在校内从事反清宣传,收留了因作诗讥讽时政而被满清缉捕的青年于右任。他的这一主张,不符合帝国主义办教育意在进行文化侵略的宗旨,1904年,教会“尽废旧章,别定规则”,致使“学生大哗,相率离校”。他辞职率领学生离开震旦后,教育界知名人士严复等主持,筹设“复旦公学”。“复旦”有“复”我震旦之“旦”的强烈爱国意义。
——据朱维铮:《马相伯传略》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相伯办学实践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简要评价马相伯的教育思想。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战后,德国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无力偿还赔款,1920年5月,英、法两国声明,主张一笔勾销对美国的战债和对德国赔偿要求。1922年12月,美国务卿休斯提出应由一个“公正的”国际专家委员会来研究赔偿问题……1923年12月,由法、比、意、英、美5国代表组成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主席。1924年4月,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
该计划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对偿付额、偿付办法、款项来源、担保等作了规定:要求协约国向德国提供第一批约8亿马克(约合2亿美元)的贷款,作为第一年偿付的主要部分;改组德意志银行,摆脱国家控制,发行新马克,建立由外国人参加的总理事会,确保银行法规得到尊重;不应存在本计划之外的一切外国经济控制等。1924—1929年,德国共得到外国贷款及投资326亿马克,其中美国资本占70%,贷款利息较高,毛利率达6.5%—10%。
——据夏季亭:《重评“道威斯计划”》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道威斯计划”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威斯计划”。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王审知(862-925年),唐朝淮南道光州固始人,出身贫苦,在唐末民变期间,与两位兄长一起加入农民军,转战福建,后诸将拥戴他为首领,建立闽国。因王审知对福建发展贡献很大,福建人尊称他为“开闽尊王”。
王审知入闽,面对严峻的形势,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史载王审知“为人俭约,好礼下士”,“王虽据有一方,府舍卑陋,未常葺;居,恒常蹑麻屡;宽刑薄赋,公私富实,境内以安”。在战乱的五代十国,福建相对安定,逃难的中原人相继迁入福建。正因此,也招揽了不少中原名士前来投奔,其中包括唐朝学士韩偓、王淡、徐寅等人。他也注重教育,“建学四门,以教闽士之秀者”。王审知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招揽海外商贾,佛齐等国相继前来朝贡。另一方面,他奉中原王朝后梁的正朔,并向后梁朝贡。
——据陈章礼主编:《王审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审知被称为“开闽尊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审知治闽改革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