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99年,上海《万国公报》刊发了《大同学》一文,文中写道“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

1899年,上海《万国公报》刊发了《大同学》一文,文中写道“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随后,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先后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有识之士在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B. 无产阶级初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D. 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A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的有识之士苦苦寻求强国之道,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介绍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人都是资产阶级,不是无产阶级;C选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但是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他们不能科学的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尚未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A. 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B. 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市场形成

D. 促进资本主义商业产生

 

查看答案

下表为宋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统计表(单位:人/平方千米)。这一变化

 

 

A. 助推南方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

B. 促使中国南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C. 使土地集中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D. 不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查看答案

“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

A. 政府禁止奢侈之风

B. 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

C. 战争频繁铜镜难得

D. 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在儒家学派的大力提倡下,孝成为完整的、有关处理亲子关系准则的学说。秦律对不孝罪的惩罚明显重于普通犯罪,如殴打祖父母、曾祖父母者,处以黥城旦舂的刑罚,对被控以不孝罪者,最重可判处死刑。这表明

A. 秦朝统治者事实上不排斥儒家学说

B. 秦朝继承发展了儒家提倡的孝道观

C. 秦朝用严厉的法律手段来维护孝道

D. 秦朝时孝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戊戌变法的评价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

材料一  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本身就是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统治者,他们改良的目的,从来不是也绝不可能是为了人民革命的利益,而是为了更好地剥削人民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并企图以此来阻挡人民革命运动,把革命熄灭与无形之中。所以,改良主义绝不是中国人民的出路。

——成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1967年

(1)材料一对戊戌变法作出了怎样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评价产生的时代因素。

材料二  研究戊戌变法的历史,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戊戌变法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有进步意义。第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民派发动的,他们走少数从地主阶级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脱离了人民群众。因此,它走一个软弱的改良运动。

——杨志钧《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问题》1980年

(2)试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材料三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了有益的尝试。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它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此,有些学者把戊戌变法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危兆盖《回顾戊戌,重温历史》2008年

(3)材料三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又有了怎样的发展?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