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顾祖禹(1631—1692)祖上为官甚久...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顾祖禹(1631—1692)祖上为官甚久,其父深感科举不能救民、携子祖禹归隐虞山,临死前将编撰《读史方舆纪要》的重任交于顾祖禹。不走。他父亲临终前嘱托他“《大明一统志》于战守攻取之要,类皆不详,山川条例又复割裂失伦源流不备”,希望他“掇拾遗言,网罗旧典,发舒志意,昭示来兹”。顾祖禹在搜集爬梳文献的基础上,终于在50岁时撰就《读史方舆纪要》。但与徐霞客相比,去研究缺乏实测的依据,仅仅资料类比、研究为基础,到了清末民初时期,接受西方科学思想的梁启超,只肯定《读史方舆纪要》一书承继自《汉书·地理志》以来的中国古代地理学发展的传统,而叹其组织、方法之高明了。以梁氏看,《读史方舆纪要》则是不折不扣的历史书了。

——摘编自冯岁平《简论明清之际地理学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祖禹科技成就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顾祖禹的科技成就。

 

(1)历史背景: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科举制度的日益腐朽;传统的地理学存在不足。 (2)评价:总结了古代地理学的成就,继承了古代地理学发展的优秀传统;但仅仅是文献总 结,缺乏实地考察的依据,缺乏科学研究的精神。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科举不能救民……《大明一统志》于战守攻取之要,类皆不详,山川条列又复割裂失伦源流不备”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世致用思潮、科举制度腐朽、传统地理学的不足等方面分析顾祖禹科技成果出现的历史背景。 (2)评价,根据材料“其研究缺乏实测的依据,仅仅以资料类比、研究为基础……承继自《汉书·地理志》以来的中国古代地理学发展的传统,而叹其组织、方法之高明”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总结成就、继承传统、缺乏考察、缺乏科研精神等方面简要评价顾祖禹的科技成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明治维新时期,在政治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央集权制的明治政府,造就了“官报时期”。1875年,官方修订了报纸条例,其中就有“侮辱官吏罪”。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商业报刊也迅速发展起来。为了引起官方和民众的一致关注,它们大肆炒作对外战争理念,宣传对天皇的“忠”,以扩大销量。19世纪末,当权者吸收西方文化定位在德国的国家主义上,提出“和魂洋才”等口号。从1932年起,日本政府对报刊实行了空前严厉的检查,禁止那些不利于军部的新闻报道,同时逮捕文化人士多达3.4万人。为控制舆论,成立了情报局,由现役军人担任领导,对报刊等媒体实行直接控制。1936年,政府将多家通讯社合并成立同盟通讯社,并规定:凡是新闻传播的电报,不论是发稿还是收稿,只授权于该社。太平洋战争时期,关于日方战胜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六倍;关于损失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五分之一,在整个战争时期,媒体被军方掌控,逐步走向法西斯道路。

——摘编自陈力丹《论日本媒体“二战”时的法西斯化》

(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媒体走向法西斯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媒体法西斯化的措施和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宋王朝建立后,一方面在原有职官不废的基础上不断地增设使职;另一方面,有意地分割事权。同时北宋品阶制度十分复杂,官员的品与阶、官与职常互不一致,使得北宋官僚机构重叠且系统紊乱。

继王安石变法之后,从元丰三年开始,宋神宗下令仿照《唐六典》制定新的职官制度。九月批准实行新的寄禄官阶,职事官各还其职,按不同的品、阶授相应的官职。于是品、阶、官、职就统一起来了。此外,凡领空名的职事官一律罢去;元丰五年,又对三省六部、枢密院、御史台、秘书省、九寺、五监等部门的统属和职掌作了详尽的规定,重新恢复了三省的实际地位和职权,取消与三省重复的机构,如中书门下、谏院、起居院等;在六部改革中,裁减了一批喧夺六部职权的冗官机构和使职差遣官,恢复了六部原有的职权。然而,后世对北宋元丰改制的评价却褒贬不一。宋哲宗时王觌认为元丰官制改革:“正名百职,上下相维,各有分守。”朱熹认为神宗喜《唐六典》,“依此定官制,事多稽滞”,“既有六部,即无须用九卿,建官重三叠四,多少劳扰。”

——摘编自秦江《试论北宋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元丰官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元丰官制改革的不同态度及其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画家的作品《群神宴》。画面上,画有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这三件器皿,都是来自中国明朝的青花瓷。

 

 

解说词是结合事物的图像、实物等进行解释说明的文辞,它通过对事物准确描述,使观众和听众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特征和意义等。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从图中提炼一个主题,并写一段解说词。(要求:主题恰当、介绍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材料二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两千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古典时期少数东西方伟大思想家主导的百家争鸣现象,也将变化为世界众多国家的思想群体导演或表演的交响与合奏。“上述现象表明

A. 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破裂

B. 文化保护主义的倾向明显

C. 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融

D. 世界文化基本实现一体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