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 “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 “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 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B. 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C. 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 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商代号称“青铜时代”,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当时历史情况
A. 商朝青铜业生产具有较高技术水平
B. 商朝青铜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
C. 商朝青铜器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D. 商朝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在苏北农村流传着一首民谣:“筛麦子,磨面面,外婆来了吃啥饭?吃燃面,打鸡蛋。杀公鸡,叫鸣哩。杀母鸡,下蛋哩。杀鸭子,鸭子叫的嘎嘎的!”这首民谣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C. 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D.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征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刘铭传(1836年—1896年),安徽肥西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月台湾建省,刘铭传成为首任巡抚。到任之后,面对“台湾孤悬海外,屏障东南,久为外人所窥伺”的严重局面和民族关系复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办防”“练兵”“清赋”“抚番”四大政策,在积极规划台湾开发的同时尤其重视处理民族关系。刘铭传认为“中华立国在民,爱民斯为邦本”,因此“民番皆朝廷赤子”,主张一视同仁、体恤当地民族,设立招垦局和番学堂,教番民耕种,学习汉族文化和礼仪制度。对负隅顽抗、反复叛乱的番人头目则派兵征剿。刘铭传抚台六年,功勋卓著,被誉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摘编自赵松林《试论刘铭传的民族关系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铭传的民族关系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铭传的民族关系思想。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南亚政策的重心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她有两个并行不悖的目标,那就是一要促成印巴和解,稳定南亚局势,从而稳固封锁共产主义链条中的南亚这一环;二是要尽可能使印度放弃中立,进入西方阵营。美国带着这个构想介入南亚,在经济、军事上对印巴进行了大量的援助,同时政治上基本站在巴的一边,积极调解印巴争端。但为了不影响与英国的关系,在涉及南亚事务时,美国总是视之为英国的传统区域,尽可能将英国或联合国推向前台。但事实表明,她远远低估了印巴间深刻的敌对情绪。任何于对方有利的举动必定被视为对己方的威胁,携手对付所谓的共产主义威胁只能是美国的一厢情愿。印度建国后坚持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强烈反对美对巴军事援助,认为这将把冷战带到印度自己的边界。为抵制美印在中印边界战争后的接近,巴基斯坦不断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事实上,美国的两个目标一个也没有实现。只是在中印关系恶化后,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其期望的对共产主义,特别是对中国的遏制作用。
——摘编自常利锋《第二次印巴战争对印巴美三角关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印巴构想”难以实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印巴构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