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表反映了1913—1918年上海从国外进口金属原料的变化情况。据表可推知,当时...

下表反映了1913—1918年上海从国外进口金属原料的变化情况。据表可推知,当时

时间

公吨

银两

每吨银两

1913年

125303

9575886

76.42

1914年

121087

9279659

76.64

1915年

82818

8601684

103.86

1916年

94372

14011269

148.47

1917年

80276

12566977

156.55

1918年

92519

18130957

195.97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上海近代五金商业史》

A. 中国对金属的需求量呈下降趋势

B. 欧美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经济控制

C. 中国对外贸易逆差局面日益加剧

D. 一战给中国机械工业造成了瓶颈

 

D 【解析】 从“1913—1918年上海从国外进口金属原料的变化情况”可知到1914年—1918年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进口的金属原料每吨银两发生较大变化,从1915年开始涨价,1914年76.64两到1915年103.86,以后每年递增,到1918年高达195.97两,是1914年的将近3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金属原料是战争的必需品,小到子弹、头盔,大到大炮、坦克等都需要金属原料,所以战争造成金属价格飞涨,从而给中国国内的机械制造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增加,故答案为D。材料显示金属进口减少,不是需求下滑,而是价格大涨,A错误。材料看不出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控制,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贸易逆差,C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自宋之后,到明清两代的数百年间,王安石是政治史上的“失踪者”,晚清时王安石突然成为政治热点人物。王安石的“复活”,主要反映了

A. 王安石个人品德

B. 晚清的国家境遇

C. 清朝需要王安石

D. 世界的主流意识

 

查看答案

小说《红楼梦)中,王熙凤说:“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对此描写判断合理的是

A. 《红楼梦》是一部浪漫主义文学

B. 政府严格控制当时的朝贡贸易

C. 虚构的小说情节不具备史料价值

D. 海禁政策难以在地方有效实施

 

查看答案

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如下表:

中国与欧洲人均GDP比较(安格斯.麦迪森制表,单位为国际元)

 

 

公园1年

950年

1300年

1700年

中国

450

450

600

600

欧洲

550

422

576

924

 

 

由此表反映的中国明朝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 经济发展缓慢

B. 经济增长停滞

C. 经济发展迅速

D. 经济增长趋缓

 

查看答案

《仓颉篇》是秦朝李斯编写的识字学书范本,汉代广为流传。在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传授。这是由于

A. 王朝更替造成文化中断

B. 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

C. 文字教育普及程度有限

D. 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审美

 

查看答案

先秦史籍和文物铭文在记载周公旦主政西周期间进行“东征”等大事时,多称周公为“王”,但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及其后的史籍中却记述为“周公代成王摄政”。这反映出

A. 中央集权的发展

B. 儒家影响的扩大

C. 贵族政治的衰落

D. 宗法制度的瓦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