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代的二里头文化时期,生产工具大都是石、骨、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代的二里头文化时期,生产工具大都是石、骨、蚌器。自商代前期至东周早期,虽然继续使用石、骨、蚌、木等掘地工具和收割工具,但同时也使用了青铜臿和青钥镈(铲)。在安阳殷墟宫殿遗址区内属于王室贵族的一个窖藏圆穴里,曾经发现四百多把有使用痕迹的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着。这些镰刀应该是由王室贵族分发给劳动者使用的。劳动者连这种简陋工具都不曾掌握,可见他们只能是奴隶,而且人数还不是很少。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盐铁论水旱》说:“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当时铁农具种类很多,有铁犁铧、铁锄、铁正、铁面、铁镰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了“代田法”。所谓“代田法”,就是将每亩田分成六份——三垄(垄台)三甽(垄沟),每年垄甽互换位置以休养地力。成帝时,农学家氾胜之又总结出一种“区种法”,把土地划分成若干区,根据土地的肥瘠,决定区的大小和施肥的多少。汉初,每市亩田地可约产粟或麦六斗九升。武帝时,每市亩地约产粟或麦一石一斗五升。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周时期与汉代的农业主要经营方式的不同,并概括商周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商周时期相比,汉代农业生产的进步之处及意义。

 

 

(1)不同:商周时期主要有奴隶在井田进行集体耕种,汉代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生产劳作为主。 特点:生产工具改进,生产规模扩大。 (2)进步:铁犁牛耕推广,耕作技术改进,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意义: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解析】 (1)不同:通过材料“他们只能是奴隶,而且人数还不是很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主要采用奴隶进行集体耕作;通过材料“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实行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生产。 特点:通过材料“继续使用石、骨、蚌、木等掘地工具和收割工具,但同时也使用了青铜臿和青钥镈(铲)”可以得出,农业上生产工具得到了不断改进;通过材料“四百多把有使用痕迹的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着”可以得出,生产规模大。 (2)进步:通过材料“铁农具种类很多,有铁犁铧、铁锄、铁正、铁面、铁镰等”可以得出铁犁牛耕技术推广;通过材料“赵过发明了代田法”可以得出耕作技术提高;通过材料“汉初,每市亩田地可约产粟或麦六斗九升。武帝时,每市亩地约产粟或麦一石一斗五升”可以得出单产面积提高。 意义:可以从小农经济发展、封建统治的巩固等角度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人对某字帖作过评价:“用笔如篆籀,入纸三分;结字奇宕,放逸而不粗野;章法前紧后松,全篇不激不厉,有水流花开之境,令人玩味不尽。”如图所示的字帖与该评论吻合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梁书儒林传序》记载,曹魏开始,“乡里莫或开馆,公卿罕通经术。朝廷大儒,独学而弗肯养众;后生孤陋,拥经而无所讲习。三德六艺,其废久矣”。这表明魏晋时期

A. 儒学出现了危机

B. 崇学风气的衰退

C. 朝廷不重视办学

D. 经学为世人诟病

 

查看答案

曹魏时期,被誉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曾锻铁“以自赡给”;西晋开国功臣石苞也“贩铁于邺市”。他们的做法

A. 丰富了手工业的生产门类

B. 使盐铁官营政策陷入破产

C. 反映了私营手工业的进步

D. 是对农耕经济的有益拓展

 

查看答案

如表为两汉魏晋时期监察体制演变简表。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时间

概况

西汉

御史中丞隶属御史大夫,“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安章”

东汉

御史府改称御史台,御史中丞成为御史台主,属少府

魏晋

御史台成为完全独立的部门,设于宫中,御史中丞直接向皇帝负责

 

 

A. 皇帝权威日益凸显

B. 监察机构地位降低

C. 中央集权日趋强化

D. 监察官员擅权乱政

 

查看答案

西晋的傅玄讲道夫商贾者,所以伸盈虚,而获天地之利;通有无,而壹四海之财。其人可甚贱,而其业不可废。”据此判断,傅玄认为政府应

A. 维持农商平衡

B. 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贱商而不废商

D. 抑制私商不抑官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