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怀揣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略迟,然而最终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

世事流云,人生飞絮,同样是“经世之才”,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出现这样悬殊的结果,令人深思。

——《文化博览》2007年第五期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人生结果差异的原因?

(2)李鸿章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做法如何?你是如何看待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不同人生结果差异的?

 

(1)原因:制度差异:中国处在封建专制体制下;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近代宪政国家。 文化差异:李鸿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西学停留在非常浅薄的基础上;伊藤博文既接受中国儒家文化,也接受西学,文明开化程度高。 吸收西法的态度及举措不同:李鸿章坚持中体西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伊藤博文支持“欧化”,坚持文明开化,全面学习西方。 (2)做法:大办洋务,兴办军事、民用工业,扩建北洋海军,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看法:不管李鸿章的失败还是伊藤博文的成功,都是时代造成的结果。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则推动历史发展;反之亦反。 【解析】 (1)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制度和文化以及对西学的态度等方面分析,制度差异,可从中国处在封建专制体制下,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文化差异,可从李鸿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西学认识肤浅,伊藤博文文明开化程度高;吸收西法的态度差异,李鸿章只学技术不学制度,伊藤博文支持“欧化”,全面学习西方。 (2)做法:结合所学可知,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积极开展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看法:应该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应该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发展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卑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梭伦

材料二  史学家对阿里纷纷各抒己见,有人认为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也有人认为是“一个十足的暴君”。

材料三  “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梭伦的什么改革思想?有哪些政策体现这一思想?

(2)材料二中对阿里的评说纷纷各抒己见,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说明理由。

(3)材料三中体现了大久保利通的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维新采取了哪些奖励措施?

(4)从梭伦、阿里、大久保利通的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查看答案

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人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A. 洋务运动明治维新    B. 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C.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 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查看答案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圉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 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 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 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 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查看答案

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前者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制约

B. 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国王

C. 前者是封建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 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

 

查看答案

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最为关键的是

A. 废藩置县

B. 发展近代教育

C. 实行征兵制

D. 废除土地买卖法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