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7月,中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方案:一是给企业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二是给企业一定的生产计划、产品购销和资金运用的权力,以打破企业是政府机关附属物的体制。该方案实际上是
A. 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B. 放权让利以调动企业积极性
C.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把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1921年5月1日,北京长辛店铁路工人举行了从未有过的“劳动节”示威游行。当时的传单上写着:“列位列位!明天是阴历五月一号,是做工的人的节气。厂里的工人们打算开个纪念会,人家在一块儿,谈谈话,演演戏,热闹热闹!”这表明当时长辛店工人
A. 支持实业救国运动
B. 组织意识有所提高
C. 积极反抗国民党统治
D. 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下图为1912—1920年中国机械净进口值(海关两)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一战”后中国对西方工业品依赖加剧
B. 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C. “一战”对中国工业的发展起双重作用
D. 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唯物史观和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重要发现。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在宣扬马克思主义时往往重点介绍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中的阶级斗争学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国的政治、经济有别于西欧
B. 维护国共两党合作的现实需要
C. 两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全面
D. 十月革命否定了剩余价值学说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王夫之认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上述思想
A. 是思想界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 反映了启蒙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C. 体现了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D. 代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明朝中后期,大量小说戏曲获得刊刻,不少文人学士卖文卖画,出入与商人会馆;一部分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这反映出当时
A. 崇富重利思想盛行
B. 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C. 市井文学成为主流
D. 文人仕进的道路被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