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9月毛泽东发表文章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就不会成功。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这一观点反映出当时
A. 推翻乡村封建势力是革命的要求
B.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基本形成
C. 中共已找到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D. 国民革命的核心任务是土地革命
1910年12月15日,《申报》上刊登了两版广告,主要涉及保险、补品、酒器、洋行、药物、机器等方面的内容。这反映了
A. 报刊宣传服务于实业建设
B. 民众生活出现多样化趋势
C. 追求洋货已成为社会潮流
D. 百姓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
甲午战争后,由部分御史言官和翰林学士组成的清流派借机攻击洋务派,认为其努力的前数十年乃“粉饰之局”。他们的言论往往与民族主义、爱国情操、圣人之道联系在一起,颇能“坐致时誉”。这说明清流派
A. 主张政治改革
B. 具有空谈作风
C. 反对洋务运动
D. 践行经世思想
下图为《明代玉米、甘薯传播路线图》。据此可知
A. 京师是农作物新品种的集散地
B. 农作物新品种首先在南方试种获得成功
C. 传教士是农作物新品种的传播者
D. 清政府有计划地从南洋引进了新作物
隋朝初年,沿用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后隋文帝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大业年间,隋炀帝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仍然是郡、县两级制。这种变化说明
A. 地方行政制度处于探索之中
B. 专制皇权治国具有随意性
C.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断变化
D. 郡县制正在向行省制转变
董仲舒认为,天是为百姓而生皇帝,而不是为皇帝生百姓。如果皇帝的统治对百姓有好处,天就允许他继续做皇帝,否则就要剥夺他的皇位。这一思想
A. 具有限制皇权的积极意义
B. 论证了皇权的神圣性
C. 否定了“天人感应”的学说
D. 把孔子的学说宗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