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

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三也。由此可知,西周封建之道

A. 传承了商朝的统治体系

B. 集中在黄河中下流地区

C. 形成三类不同等级地位的诸侯国

D. 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之道”指的是分封制。根据材料可知,周朝对地方统治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征服其他部落,让其臣服;一种是更换原有首领,进行分封;一种是开辟荒地后进行分封,再分封的过程中,分封的诸侯将周朝的典章制度、文化、风俗习惯等带到地方,进而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力,D选项符合题意。分封制与周朝的内外服制度不一样,A选项说法错误。材料未体现分封的诸侯集中在黄河中下流地区,B选项错误。诸侯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级,C选项说法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尚书》等古代典籍中说天子享受“驾六”待遇,而《周礼》等则认为天子坐车是“驾四”。对此,史学界一直有争论。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被发现,争议渐息。这说明

A. 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

B. 历史事实的搜集整理并非缘自问题,而是缘于发现

C. 历史事实的考辨,在于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相结合

D. 通过“二重证据法”检核传承文献,推动历史研究的进展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

材料二  在14世纪,欧洲来华人士便将中国通过科举,即统一考试的选拔人才模式,向本国做了详细介绍和推荐,其中,英国人对此最有兴趣,“英国当时的学术界和开明官员,力主仿效中国文官取士手段,机会均等,公开考试。1853年,英国王室任命查理特罗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两位爵士,负责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拟。西方结合当时的工业革命和民主、人权的需要,考试将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实用技能、心理素质,统统纳入考试的内容。除了笔试方式,欧美“科举”中最重要的是口试和面试制度的确立,比中国的“殿试”,由皇帝一人御笔钦点手段,更为完善和科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隋朝到清末科举制度兴盛和废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科举制对英国的影响及西方在选官制度方面的新发展。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刚在国共内战中获胜的毛泽东,把杜鲁门的宣告视为反映出美国人害怕共产主义阴谋,色厉内荏;他把它解读为,美国开始想采取行动,扭转共产主义在中国内战得胜的局面。杜鲁门保护台湾,等于是支持美国仍然承认为中国合法政府的国民党政府。美国逐步加强援助越南,北京视之为资本主包围中国的行径,凡此种种加起来,都促使北京采取美方最不愿见到的措施。毛泽东有理由认为,如果他不在朝鲜阻挡美国,他或许将会在中国领土上和美国交战;最起码,他没有得到理由去作出相反的结论。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大外交》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政府经常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反美浪潮此起彼伏,而美国国内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也严重影响到美国的国家形象。1960年,肯尼迪在他的竞选演讲中提到,苏联援外人员在不发达国家工作,并为世界共产主义事业不惜在海外度过一生,艾森豪威尔的外交人员在训练有素的苏联援外人员面前败下阵来他认为只有愿意为自由事业服务的美国青年男女用他们的技术和奉献精神献身于自由事业,才能回击并完全有能力制止赫鲁晓夫先生的使者削弱自由世界的尝试。1961年3月1日,肯尼迪总统签署了建立和平队的特别行政命令,和平队成立的最初四个月里,总部共向加纳、尼日利亚印度、巴基斯坦等九个国家派遣了124名志愿者,包括地质学家、测量员、土木工程师、教师和医生等,和平队的历程由此拉开帷幕。

——摘编自(美)凯琳史薇姿《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和平队的口述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京采取美方最不愿见到的措施”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这样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组建“和平队”目的,并分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杜鲁门参加波茨坦会议本来首要目的是力争苏联如期对日作战,会议最初几天,杜鲁门就得到斯大林决心如期对日作战的秘密保证,可是,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美国一反常态,由迫切希望苏联参战迅速转为不愿苏联介入对日战争。1948年下半年起,鉴于整个国际形势发生的急剧变化,美国重新调整远东战略,支持日本复兴经济,被捕战犯被大批释放,完全终止战争赔款,默许右翼势力重返政坛,支持日本政府加强警察力量等等。

——摘编自《美国通史第6卷》(刘绪贻主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盟国对德、日两国军事占领的不同之处。指出美国在苏联对日作战问题上态度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其远东战略的调整,简析调整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材料二  摧毁了纳粹政权的时候,我曾自问,对这个生灵涂炭民穷财尽的欧洲大陆的兄弟公民们,我能向他们提出什么最好的建议呢?我的建议可概括成一句话:联合起来。创造欧洲家庭的第一步必须是法国和德国建立一种伙伴关系。我们同欧洲在一起,但不是其组成部分。我们对它感兴趣,同其联系交往,但不能被并入或同化。由于我们处于英帝国和英联邦的中心地位,并在英语世界里与美国有兄弟般的关系,因此,我们不能接受欧洲联邦制度中充分成员国的地位。

——丘吉尔《欧洲的悲剧》

材料三  1949年9月25日戴高乐在波尔多发表演讲时明确表示:“将来会不会有一个欧洲,就要看在日耳曼人和高卢人之间会不会直接达成一个协议。只要法国不居领导地位,欧洲就无法形成、我所说的是一个站起来的、不受牵制的法国。”

——《戴高乐演讲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丘吉尔和戴高乐“欧洲观”的异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