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
——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1933—1937)》
材料三 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收效甚微”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意义。
1961年—1975年苏联农业投入情况表
年份 | 1961—1965 | 1966—1970 | 1971—1975 |
国家及集体农庄为发展农业投入资金(10亿卢布) | 6.3 | 11.7 | 19.5 |
拖拉机(千辆) | 170 | 235 | 287 |
收割机(千辆) | 57 | 59 | 70 |
载重汽车(千辆) | 52 | 102 | 187 |
无机肥料(百万吨) | 16 | 40 | 65 |
上表数据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希望改变农业落后的面貌
B. 解决重工业产品过剩问题
C. 加大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
D. 优化工业化中的资源配置
1624年,英国通过专利立法。从1630年到1809年,英国共批准了3241项专利。其中,1750年后的占2639项,尤其是1800年到1809年就有924项。由此可以推知
A. 工业革命开展促进专利立法
B. 英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C. 民主政治确立推动技术进步
D. 知识产权保护适应经济发展
1545年比利时鲁汶大学规定,入学者必须宜誓效忠罗马天主教会,反对路德教义及其他宗教异端。同样,西欧不少国家或地区世俗统治者,则要求本地大学入学者,不但要宜暂效忠于本地教会,还要效忠于其本人。此类现象说明了西欧
A. 天主教会势力遭到削弱
B. 信仰自由成为社会共识
C. 大学教育摆脱神学束缚
D. 学术研究形成浓厚氛围
在古代雅典,曾立法禁止奴隶主杀害奴隶。奴隶主不能随意卖掉奴隶,在奴隶年老之后还得赡养他们。在城市的多数行业中,奴隶可以取得与自由人一样的薪水,甚至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 民主制度趋于完善
B. 人文精神受到重视
C. 公民群体日益壮大
D. 商品经济发展受阻
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强调“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旨在
A. 重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批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C. 阐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性
D. 强调应首先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