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中日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
对答1 | 森: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李:此是谬论特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 |
对答2 | 森:中国不收其(朝鲜)钱粮,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属国。李: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 |
综合两则对答可知
A. 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
B. 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战朝贡体系
C. 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
D. 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
1925年,华北五所大学分别就辩题“中国宜用武力统一”举办辩论会,其中四所大学正方获胜。当时有评论称:“正方主张中国宜用武力统一的理由,和一般老百姓希望某一派得胜的思想不谋而合。”据此可知,当时
A. 北伐战争已具备一定民意条件
B. 学生辩论扩大了革命群众基础
C. 军阀割据仍是民族革命的障碍
D. 专制和大一统观念仍占据主导
教育与人才选拔体制的改革关乎国运兴衰。古代科举制度是传统士人进身之途,但在清末有了重大变化,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中提出:改变考试的内容、减少中式的名额、废除文科科考。据此说明科举改革意在
A. 鼓励经世实学
B. 废除中式科考
C. 改变考试内容
D. 学习西方文化
如今国家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有学者在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进行总结时提出“要想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读小说,不仅当文学读,还当思想读。”这是因为明清小说
A. 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
B. 反映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
C.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通俗易懂
D. 符合统治者的政治文化需求
春秋时期的四民体系中,士阶层代表两层含义:一种是指贵族体系中最低一级,另一种是指贵族麾下的武士。在汉武帝后,“士”主要指代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士”的概念在这一时期变化反映了
A. 汉朝贵族制度逐渐消失
B. 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C. “重文轻武”成为传统
D.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材料:张謇对于实业上抱持一种主义,所谓“棉铁主义”,以为今日国际贸易大宗,输入品以棉为最……查近十年中海关贸易册,棉输入额多至一万八千余万。此乃海关估价,核之市价,近且及倍。铁需用极大,而吾国铁产极富,以至富之矿产,应至大之需要,岁可得数千万。一出一入,相差之度,不可以道理讲。……欲赢此数万万,当用何法?则惟有并力注重输入额最高之物,为捍卫图存之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张的“棉铁主义”是一种具有进口替代色彩的产业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扭转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逆差局面。
——摘编于严鹏举《张赛的棉铁主义与近代机械制造业之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提出“棉铁主义”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往右,简要评价张“棉铁主义”在近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