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高二学生搜集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的有关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列有关三人的共同之处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A. 其企业都以轻工业为主
B. 都是在华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企业家
C. 都推动了经济近代化
D. 企业得到较快发展是在国民政府前期
1896年,清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其直接目的是
A. 彻底放弃“重农抑商”思想
B. 解决财政危机和扩大税源
C. 模仿西方国家成为工业强国
D. 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有一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日众,不少人依旧“壮则服贾,老则归田”。这说明
A. 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B. 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
C.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 重农抑商观念占主导
《吕氏春秋·任地》载:“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滋润的土壤)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害虫)。”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A. 精耕细作
B. 男耕女织
C. 铁犁牛耕
D. 土地私有
“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
A. 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 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
C. 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 笼络士子的文化政策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土耳其在极盛时期,不仅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强盛帝国,亦展现了高度的文明,其建筑、医学、造船、兵制等,一度远远领先于欧洲,称雄于世界。而在13世纪后,伊斯兰文化开始停滞,逐步走向自我封闭。
自我封闭的后果逐渐显现。当时许多穆斯林学者对现代世界的变化,几乎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的学说。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描述:“如果有人在17、18世纪进入穆斯林国家,他一定可以看到500年前的惯例和制度。”17世纪土耳其著名学者舍勒比在临死前也警告其人民,如果不放弃教条主义,他们将很快会“用张得象牛一样大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
封闭和傲慢,很快使奥斯曼土耳其滑向亡国边缘,先后败于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奥地利以及后来的死敌俄罗斯手下,成为“西亚病夫”。
在此情况下,土耳其国内,逐步滋生了改革派。18世纪初期艾哈迈德三世的“郁金香改革”,19世纪初期塞利姆三世的新军改革,都以欧为师,但是他们都被废,改革也被绞杀。继起的马哈茂德二世改革,20世纪初青年土耳其党人推动的君主立宪,统统失败。
改革无效,唯有革命。经过二百多年的挣扎与反思,土耳其终于选择了凯末尔式革命。并且在政治上确立现代制度之后,通过强力来根除国家落后的最深根源,进行文化革命,脱亚入欧。
——罗天昊《土耳其文化革命何以成功?》(有删节)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土耳其成为“西亚病夫”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凯末尔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的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