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A. 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B. 削弱相权以加强君权
C. 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D. 分化事权以相互牵制
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
A. 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 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
C. 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D. 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这一措施表明
A. 统治者企图借遏制土地兼并巩固统治
B. 封建国家政权失去地主阶级的支持
C. 统治者废除了当时基本的土地制度
D. 当时农民的负担比任何时候都要重
战国中期,诸侯国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币;战国后期,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这说明战国中后期
A. 频繁的变革阻碍社会发展
B. 儒家思想受到重视
C. 专制集权制度已有所体现
D. 井田制开始遭破坏
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魏国首霸中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
A. 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
B. 改变了天下分裂的趋势
C. 使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
D. 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 宗法制得到有效巩固
B. 井田制发生动摇
C. 分封制得到有效巩固
D. 封建土地私有制最终确立